2023年10月25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人文读本
2023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遥 屹立千年的古城

在三晋大地的汾水河畔,有一座古朴幽静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城,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

在这里,你可以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老街老巷,感受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你可以站在逶迤连绵的城墙上俯瞰历史深处,想象曾经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于汇通天下的日昇昌里,探寻晋商在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在这里,你可以穿梭于一座座飞檐翘角的庙宇楼阁,欣赏精妙绝伦的中式建筑工艺;

在这里,你可以邂逅一座座明清古宅,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文化的厚重与沧桑……

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举办,再次将平遥推向世界。本期,让我们走进平遥,在拥有纵横交错100多条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庙、4000幢古民居的古城中,感受它的千年文化,体验它的独特魅力。

神龟戏水 山水朝阳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这是明代的韩邦奇于《平遥夜坐》中所抒发的惆怅之情;“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这是近代学者朱帆在游览平遥古城时眼中的旧城新貌。正如诗歌所描绘的,平遥古城从2800多年前走来,历经岁月的锤炼与洗礼,串起了数代人不同的历史记忆。

平遥县地处晋中市腹地,太原盆地南端,总面积约1260平方公里。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尧的封地,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城垣为夯土筑,在今平遥城西北6公里处。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设中都县。秦置京陵县、中都县。西汉时属太原郡平陶县(治所在今文水县平陶村)。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平陶县治所迁至京陵(今平遥京陵村),京陵县入平陶,因避魏太武帝之讳(太武帝名拓跋焘,“焘”与“陶”同音),改平陶为平遥至今。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逐步完善为砖城。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墙为土筑,外用白灰包抹,外墙以条石为基,高墙砌筑,顶部用青砖铺满,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一座角楼,城墙外墙每隔40米至100米附马面一座,上建堞楼。71座堞楼连同城东南角上的魁星楼,共有72座,垛口共计3000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

6座城门中,南北各有一座,南门名迎薰门,北门名拱极门,东西分别有两座,东南处有上东门,名太和门,东大街入口处有下东门,名亲翰门,西南处有上西门,名永定门,西大街入口处有下西门,名凤仪门。为了加强城堡的防守,东西门外均筑有附属的瓮城,平遥瓮城修建为半圆形,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但其城门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这样,鸟瞰平遥古城,整座城池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 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自古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是宛如神灵一样圣洁的存在。将城打造成龟状寄托着人们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世代长存。

进入古城,城市中的喧嚣都化作了历史的魅力。古城里纵横交错着100多条街巷,经纬交织,布局对称。走在古城的街道中,心中有些惊撼。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立在道路两旁,虽饱受风雨但依旧屹立不倒,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整个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东城隍庙,西县衙署;东文庙,西武庙;东清虚观,西集福寺。城内街道有“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分明,空间尺度宜人,街巷名称雅致,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雕刻有彩色图案,栩栩如生。铺面后的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风貌。平遥古城的四大街为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是正对南门(迎薰门)方向的南北大街,是平遥城的中轴线,是这座城的脊梁。南大街南起兴国寺(俗称小寺庙,位居南门瓮城西侧,今不存)门前,北至东、西大街的衔接点,全长690米(从南城墙算起为738米)。清代中叶,商业鼎盛时期,曾控制着全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这里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是古城最重要、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鲜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在这条古街上,紧密连缀着78处古店铺,包括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几乎包含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百川通、协加信、协同庆、蔚盛长、永泰庆、蔚长厚等票号,永隆号、长盛川、长升源、长泰永、云锦成等老字号,都有过一段黄金岁月。走在这条街上,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仿佛回到了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

古城古建 古韵深悠

平遥古城内的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多,像文庙大成殿、县衙、清虚观、市楼、城隍庙、武庙戏台等。即便是街道居民楼也基本保存了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店铺以及各种精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在南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平遥最高大的建筑——市楼。此地在远古时代是古陶城市民交易物品的市场,故名市楼。市楼东南脚下有一眼水井,相传井内水色如金,因而市楼又叫金井楼。始建时间无法考证,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又多次修缮。这座三檐歇山顶的古老楼宇高18.5米,底层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登上市楼,南大街的店铺屋宇、行人游客尽在眼底,四周的城垣历历在目,城外的青山秀色隐隐可见。正如古人所说:“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市楼的顶部用琉璃瓦镶嵌出南“囍”北“寿”的精美图案,寄托了平遥人的美好愿景。

平遥城隍庙按照“天人合一”的礼制,同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坐落于市楼东南方向,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儒学、民俗文化等相融为一体。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泥塑、壁画之中,就连殿宇建筑形式、月台乐楼、木刻砖雕等各个方面,也颇有情趣。

城隍庙在建筑结构上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结构形式,开间、木雕雀替图案以及琉璃构件的使用,都严格遵循当时礼制,而且工艺上乘,多有独到之处。每间亭台楼阁都注重雕梁画栋,精磨细琢,十分考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平遥县在明清时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雅文化的需求。

城隍庙对称的市楼西南方向,便是平遥县衙。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载,县衙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为全面展示古城风貌,20世纪90年代恢复重建。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现存为明清时期的衙署,已成为我国现存极少的、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酇侯庙、粮厅、花厅。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和洪善驿站等建筑群。衙门对面有一堵寓意吉祥的砖砌照壁。

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东西赋役房北面,左侧是厨灶,右侧是炭房,供衙役们做饭、烧水之用。紧接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如今,县衙每逢节假日都会定时定点上演“县太爷升堂断案”,复原了封建制度下“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的官吏治理体系。

北大街初称北门大街,俗称北门头,是正对北门(拱极门)的南北向主干街,北起瓮城脚下,南至西大街,长557米、宽4米,道路南高北低,与东西城墙平行,而且距离几乎相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平遥城扩建重筑,北大街即是重筑了的“新城”中轴线,街道两旁,古朴的老房舍高低错落,“前店后居”者甚多。只因地形低洼、环境欠佳,缩短了营造周期,但沿街的明代建筑遗构仍然断续可见。

东大街是正对下东门(亲翰门)的一段东西向主干街,东起亲翰门里,西至南大街北端,长571米、宽5米。金、元、明、清各代,从秦陇通往京城的京陕驿道由平遥城东、西大街穿越而过,所以东大街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消费性很强的商业街衢。街衢两旁,商铺为主,间有各业作坊。大街的东端北侧,有麓台庙遗墟和县内规模最大、创建最早的道教建筑清虚观。清虚观是城内最大的道观,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博物馆。西大街是正对下西门(凤仪门)的一段东西向主干街,西起凤仪门里,东至南大街北端,长861米,宽5.1米。明清时代,在大街的西段,公众性设施繁多,古邑八大胜景之一的“凤鸟栖台”,就在西端路南;路北则有养济院、鲁班庙、集福寺、五道庙等,由西到东,沿街而立,客栈、货栈设有多家。从庙区往东,高墙深宅,鳞次栉比,“前店后居”“前店后厂”式的商铺字号,不胜枚举。

大院深深,一步一古今。漫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青石板街道上,看着雕梁画栋的城隍庙、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庙、古老的票号、保留完好的明清风格商铺,一家家走过,似在梦境中穿梭,将镜头对准随意的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古朴风韵的图画。街道随意的一处院落,一个牌匾,一串红灯,所有指尖触及的,都似乎在讲述着尘封的往事……

晋商票号 汇通天下

平遥的魅力远不止于其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还在于这里见证了晋商的兴衰。在东西大街与南大街的交汇处,西南角上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日昇昌。驻足在日昇昌的金色招牌前,透过历史气息厚重的老字号和传统建筑,仿佛看见一座票号和一座古城一起翻卷春秋,皆让我们穿越到辉煌的晋商时代,看到晋商历经兴衰成败而宠辱不惊,书写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的里程碑。

明清时期,晋商在外经商的人数众多,而平遥地处晋中,是晋商南来北往贸易物流的必经之地,因此商业蓬勃发展。然而,古人外出经商时也有着一个不小的烦恼:运输大宗货币时,易遭劫匪抢掠。

清朝的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商号中,有一家叫 “西裕成”的颜料庄,其总号设在平遥城内的西大街,财东是西达蒲村李家。西裕成商号经营多年,资力雄厚,在京师、天津、汉口、成都等城市都开设有分号。当时,曾在汉口分庄和京师分庄担任过经理的雷履泰深感在外经商不便,于是借鉴古代飞钱、便钱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汇兑经营模式。后来,雷履泰被调回平遥总号,他建议东家李大全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

经过筹备,李家投资 30 万两纹银,雷履泰出任大掌柜,于清道光三年(公元 1823 年)前后,正式在平遥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很快,日昇昌便在全国 40 余个城市设立分号,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日昇昌成立之后,在平遥跟风成立的票号有 20 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而平遥也成为晚清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日昇昌票号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有各类建筑25座。主院是一个三进式穿堂楼院,东侧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主院分前后两院,前院集中设置柜房、信房、账房等营业用房,由一短墙洞门间隔,分成一进院和二进院,后院设置客厅和客房。柜房也就是票号对外营业的场所,类似银行的营业厅。客户从大门进来后,先在东柜房办理存款、取款汇兑等业务手续,然后到西柜房收支现银。本柜房的里间设有票号的存银处——地下金库,这深约两米的地下室,当年放满银光闪烁的大笔现银。西边几间厢房是当年的票号信房,是专供书写往来信件用的。东边的厢房为票号的账房,是核点账目的地方,相当于现今的会计室。

分院连通前后院的建筑是票号的正房,设南北二厅,是接待大客户的地方。特别是东边不足9平方米的斗室,才华出众、智慧超群的雷履泰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左右中国金融业几十年。后院是票号的招待所。整个建筑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日昇昌票号创办之后,介休、太谷,祁县商家竞相效仿。颇具实力的蔚泰厚、蔚丰厚、日新中、宝丰隆,兴义隆等票号和钱庄,也同街而设,西大街成了平遥票号帮的摇篮,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如今的日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和现代银行的那些摩天大楼相比,曾经的日昇昌总部只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但这并不妨碍平遥这座古城在中国金融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庙学合一 文运鼎盛

在平遥古城东南隅坐落着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平遥文庙,殿宇规模宏敞而布局庄严,内涵丰富而层次井然,有“民间小故宫”之称。庙区红墙灰瓦,宛如帝王宫殿,处处得见文风拂过的痕迹,盈溢着致学问道的严谨。

平遥文庙的主入口是气势恢宏的棂星门。跨入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进院落。院中泮池为文庙的象征性建筑。泮池围栏石板精雕各式吉祥图案,有琴、棋、书、画,辈辈封侯、犀牛望月……扶手上刻桃榴,寓孔子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之意。泮池两侧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名宦祠供奉着古代对古城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员,乡贤祠供奉着对儒学和乡里作出重大贡献的乡绅。这些神龛做工精细,造型各异,堪称艺术珍品。

大成门是联系贯通第一、第二进院的建筑物,亦称“戟门”,是文庙建筑中的重要配置。穿过大成门,就进入第二进院,一条笔直而宽阔的甬道直通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显得格外高大挺拔,琉璃脊饰造型独特,屋顶布灰色筒瓦,尽显其庄严。殿前月台宽敞,月台中央镶有“拜石”,上刻“寿”字,周以石栏围护,东、西、南各设石级,正前方缓坡上的“二龙戏珠”浮雕构图精巧,气韵生动,标志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殿内主要奉祀“孔子”“四配”“十哲”和“七十二贤人”塑像群,主像为孔子。塑像坐高4.5米,生动传神。这些塑像是目前我国体量最大、规模最大的孔子及先贤塑像群。

穿过大成殿两侧的东西掖门来到第三进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后墙上硕大的“魁”字。传说当地如有高中的状元,可从棂星门中间甬道进入大成殿,即可打开“魁”字门,通往敬一亭举行祭天仪式,寓“一举夺魁”之意。

明伦堂为三进院落的主殿,清乾隆、道光时修缮。“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明代时为儒学讲堂,清代时改为儒学教室,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全方位地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和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东配殿时习斋,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现辟为古代教育展室。展厅图文并茂,为世人阐述了教育在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西配殿日新斋,取于《礼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现为古代文墨展。该展厅向游客展示了专门收集的数十种笔墨纸砚和各类文房用具,意在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千年情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明伦堂穿过,来到中轴线第四进院。主体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1943年日寇驻兵时焚毁。此亭为2003年自晋南移建而成。敬一亭为祭天之所,亭内设气势雄伟的祭天大鼎。

敬一亭后面是第五进院,主体建筑为高耸的尊经阁,明初建,后废,近年复修。其功用既有藏书亦有振兴文运之意,是文庙建筑中的固定配置,其两侧为清代创建的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是清代官民联办学堂。该院60余间房舍,主从有序,为四合院形制,历史上曾经主持过书院的12名讲席全为进士。最著名的为《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他在超山书院任上长达10年之久,培养的儒学生员为平遥晋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超山书院现已被辟为中国科举展,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固定性科举史展。其中有1300余年科举史上仅存的一份状元卷,上有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

平遥文庙的东学包括东学宫、崇圣祠、节孝祠。东学宫被辟为国际摄影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专业性国际摄影博物馆。西学是儒学训导的衙门,清末改称劝学所,后被辟为山西平遥展览馆,主要展出书画界名家的书画作品。

平遥文庙的完整格局,堪称汉民族先民崇文尚礼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迹,特别是它创造了全国文庙中的“六最”: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筑群,拥有中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庙内关于中国科举史的展示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拥有中国唯一的专业摄影博物馆,藏有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一张状元试卷,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平遥文庙记述着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展示着古老的建筑文化和卓越的儒学文化。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智慧与韵味,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与寄托。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