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人文读本之名人堂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功不言禄 介子推

介子推,本名推,又名介之推,生于运城市闻喜县户头村,长于夏县的裴介村。晋献公十七年,介子推被封为晋国大夫,辅佐晋献公治国理政。

介休绵山山势陡峭,悬崖林立,苍松翠柏,茂密葱郁。这里春天山花竞放,莺叫鹂鸣;夏季浓荫蔽日,溪湍瀑飞;秋来满山红叶,云蒸霞蔚;冬到银装素裹,日丽风和。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这奇山秀水的同时,更感动于介子推“割股奉君”与“功不言禄”的历史故事。

介子推,本名推,又名介子推。晋献公十七年,介子推被封为晋国大夫,辅佐晋献公治国理政。当时,备受宠爱的骊姬为了让晋献公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将当朝太子申生陷害致死,又派兵追讨公子重耳,引发晋国内乱。在一次战斗中,重耳陷入重重包围,被人用利剑斩断衣袖,侥幸逃出乱军的截杀。介子推奋不顾身、拼命厮杀,护送重耳逃往狄国,开始了19年漫长的流亡生活。

流亡的道路曲折而艰辛,流亡的生活凄苦而悲凉。昔日锦衣玉食的公子重耳,沦落为沿村乞讨的叫花子;往昔侍仆如云的晋国公子重耳,只有介子推等少数几位心腹相随。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败局,重耳心灰意冷、度日如年,全凭介子推耐心开导和悉心照料,重耳才没有走上绝路。

有一天,重耳等人流亡到卫国,正巧碰到农夫们在地头吃饭,虽然农夫们都是端着瓦罐喝着米汤,但这位落魄公子闻得米汤比山珍海味还要香,乞求农夫给他一口汤,痛恨王公贵胄的农夫存心羞辱他,捡起一块土疙瘩扔在重耳的面前。重耳什么时候遭受过这样的羞辱。他不由得怒火中烧,抽出腰里的鞭子就向农夫抽去。介子推见状,急忙拦下,劝说道:“得土者得天下,土为社稷,他给你的是江山社稷啊!”听了介子推的话,重耳狂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

一路饥寒交迫、一路病困交加,流亡生活的折磨使重耳骨瘦如柴、面如死灰,终于有一天支撑不住,晕倒在路旁的一棵大柳树下。就在众人找不到一口吃食挽救重耳的时候,介子推悄悄走到一个隐蔽处,忍着剧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配上野菜熬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一口气喝光了这碗肉汤,苏醒后问道:“你从哪里弄到的肉呢?”介子推不敢欺瞒,如实答道:“这是从臣大腿上割下的肉。”他还说:“臣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家,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听罢介子推这番肺腑之言,重耳感动地说:“亡人累子甚矣!将何以报?”忠正耿直的介子推朗声说道:“盼望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义,臣岂敢图报!”就这样,介子推揣着一颗忠心,带着满身伤痛,陪伴重耳流亡到齐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

到达秦国后,介子推四下游说“安邦治国晋国唯公子可胜任”,想尽办法为重耳回归铺平道路。秦穆公赏识重耳的雄才大略和优秀品格,将女儿许配重耳为妻,并亲自带兵车400多乘,护送重耳一行抵达黄河渡口,竭尽全力支持他返回晋国。在渡船上,重耳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远眺家乡的苍茫大地,不由得热血沸腾,高声叫道:“晋国的子民们,你们的公子回来了!”看到未来的国君如此激动,随行的赵衰、狐偃等人纷纷乘机讨赏,唯有介子推淡淡说道:“公子复国为君已成定局,但愿你能做一位清明的国君。”

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在一片欢呼声中荣登大宝。不久,他兑现当初的承诺,重重地封赏了赵衰、狐偃等陪着他流亡的臣子,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疏忽大意,流亡19年对他贡献最大、付出最多的介子推却没有得到半点封赏。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他却淡淡地说道:“重耳成为主公是天意使然,别人都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推动,我怎么能贪天之功为己有呢?”不久,介子推便悄悄地离开官场,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过上了悠闲生活。

在晋国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有正直的人上书要求给予介子推重赏,大臣解张还写下了《龙蛇歌》张贴于宫门之上,歌中说道:“龙欲上天,五蛇为捕。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史记·晋世家》)“四蛇各入其宇”是指陪伴重耳的狐毛、狐偃、赵衰、先轸四位大臣都得到应有的赏赐,“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是说介子推居无定所、不见踪迹。

晋文公看到《龙蛇歌》后,深深为自己慢待了介子推这位保国忠良而悔恨。颠沛流离、远离故土亲人的苦难生活,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大义之举和“功不言禄”的无私奉献,一幕幕画面浮现在这位青年主公的眼前,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重耳率领赵衰、狐偃等人到绵山一带寻访介子推。到达绵山后,只见这里峰峦叠嶂、溪水潺潺、林木参天、芳草萋萋,哪里有介子推的身影?无奈,晋文公在后悔沟扎下临时营地,差人四处寻找、打探。几天过去了,也没有看到介子推。于是,赵衰等人提议:“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如果我们放一把大火相逼,他肯定会和老母亲一块儿出现。”晋文公同意了,命令军士四处点火,整整三天三夜,介子推仍没现身。士卒到处寻找,才发现介子推抱着老母亲早已死在了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士卒搜集了介子推母子的遗骸呈给晋文公,他不禁潸然泪下、深深自责。他命令属下将介子推厚葬于一座山上,亲封此处为“介公岭”,还命人将山上烧焦的木材制作成木屐,连声哀号:“足下!足下!”晋文公将绵山封为介子推祭田,下令在其忌日全国禁火,只许吃冷食。清明“寒食节”从此成为民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卢象写道:“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据民间传说,晋文公二年,重耳又上绵山祭奠介子推,猛然发现其殉难处那棵被烧焦的大柳树死而复活、枝繁叶茂,远远望去枝干像伞盖一样,在早春阳光的照耀下,飘逸在青山绿水的绵山之巅。看着这棵葱茏葳蕤的柳树,回忆起介子推“愿你做一位济世明君”的忠告,晋文公决心做一个文治武功卓著的国君。作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的晋文公,对内重用贤臣,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介子推生前“割股奉君”,为晋国培植了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的一代明君,自己却在一心辅佐的主公即位后悄然隐居,宁肯献出生命也“功不言禄”,为后人留下了大仁大义、忠君报国的光辉形象……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