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4版:博士讲堂赋智赋能 市校协同创新创造
2024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士讲堂以学铸魂 供需对接靶向发力

连日来,我市驻地高校博士走进我市各机关,结合市委“156”战略举措,重点围绕水土保持、乡村振兴、水力发电、动物喂养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在我市上演着一幕幕校地融合、携手并进的生动画面。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

持续助力绿色发展

“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 202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以及省水利厅三方完成了我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5.7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0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近5.7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6.99%,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9.95%……”2023年12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付兴涛来到市水利局,以《山西省水土保持现状与展望》为题,为该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从我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入境,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的19县(市),至运城市垣曲县碾盘沟出境,流程965千米,先后汇入18条较大支流,总落差为759米,平均坡降为0.8‰。黄河流域山西段年径流量为50.9亿立方米,占山西省年径流量的58%。”讲座中,付兴涛从黄河流域水沙变化、山西省水土保持现状、“双碳”目标下山西省水土保持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付兴涛的讲座将理论、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让聆听讲座的水利工作者收获满满。他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内容增强了做好工作的理论储备和信心决心,今后,将立足大局、与时俱进,为推动晋中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贡献水利力量。(张凯鹏)

践行“双碳”战略目标

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2023年12月28日,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教师王一来到榆次区,以《碳达峰碳中和对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为题,为该区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求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并举,农业生产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生产之路。在‘双碳’目标下,农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既是碳排放源,又是重要的碳汇,因此,乡村生态振兴不仅仅要求乡村生态宜居,更要求乡村生态能够发挥碳汇作用,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多功能性。”讲座中,王一从“双碳”目标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机遇、“双碳”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等方面,为聆听讲座的人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王一的讲座内容翔实、内涵丰富、深入浅出、观点鲜明,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让聆听讲座的人员深受启发。他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对他们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张凯鹏)

发展抽水蓄能

推动多元利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实现碳中和,控制地球升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2023年12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雷克博士走进市水利局, 以《“双碳”目标下水力发电的建设与发展》为题,围绕水力发电推助“双碳”、水电开发利用现状、水电站振动研究等三方面内容,向该局工作人员介绍“双碳”目标下水力发电,尤其是我国水力发电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张雷克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大规模的水电项目。在“双碳”目标下,加快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不仅对保障电力供应、确保电网安全有重要意义,更是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

张雷克认为,抽水蓄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他在讲座中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方式,探讨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抽水蓄能电站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他表示:“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和能源结构变化、低碳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在现有抽水蓄能占电源装机容量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凭借抽水蓄能成熟的技术优势和优越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双碳’目标下抽水蓄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李娟)

保障奶牛健康

提高养殖效益

微生物在动物营养消化和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后肠道菌群进而调控反刍动物营养与健康。近日,来自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农学博士郭春燕走进市农业农村局,以《奶牛消化道微生物组与乳酸菌调控效应研究》为题,为技术人员带来了一堂精彩生动的理论研究课。

郭春燕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与调控技术研究,讲座中,她立足“后消化道(肠道)菌群会受前消化道(瘤胃)菌群影响,且前消化道菌群对后肠道微生物的建立贡献很大”这一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究奶牛胃肠道微生物随年龄的时序性变化,探讨不同年龄奶牛各肠段菌群区系变化特点,证明奶牛后消化道受前消化道影响程度随年龄变化规律;随后,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消化道环境存在采食节律性,通过观测成年奶牛日采食周期内各消化道菌群动态变化情况,探索基于采食周期内特定时间点对奶牛后消化道菌群进行调控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人为干预(添加益生菌剂),探索添加到日粮中的菌剂经过不同处理(单菌、复合菌和包被菌株)后对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

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奶业站站长贾利君聆听讲座后表示:“讲座内容系统深入,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试验数据的支撑,为我们更好地指导养殖户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高饲料转化率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李娟)

本版策划:路丽华 统筹:李娟 摄影:程婧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