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留靴——闫睿
闫睿(1461年-1532年),字汝思,号三乐道人,又号晋郊耕叟,出身于祁县会善村一个官宦家庭,官至按察司副使。
“知恩图报”是我们祖祖辈辈教导子孙的训示,对于那些勤政廉明、为民众办实事的父母官,老乡们总会留他们的一些物品作为念想,使自己及后代永远铭记他们。在明代,有一位在直隶永清县做县令的祁县人,离职时就被百姓脱下朝靴,悬挂于城门之上,顶礼膜拜,永久纪念。
他叫闫睿,字汝思,号三乐道人,又号晋郊耕叟,1461年出生于祁县会善村一个官宦家庭。他3岁时母亲病故,跟随在上海做九品税课局大使的父亲学习,师从小有名气的老师毛生。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对子,上联是“小水难成海”,闫睿即兴应声:“纤鳞鲜化龙。”此对平仄相调、音韵和谐,在场的人都被他的聪明伶俐所折服。长大后,闫睿受业于上海的卢教谕,学业达到“通礼经,旁及诸书,作文有奇语”的高度,明弘治八年(1495年)中举, 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中进士,被授永清县令。
在古代官场上,县令是朝廷最基层的官员,又被称为“父母官”,处理普通百姓的大事小情。永清县明初属于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顺天府。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开启了朱明王朝的艰苦旅途。到明成祖朱棣时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定都北京,次年正式迁都。永清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地处京畿重地,政治社会关系极其复杂,历史上就有“素号难治,至者辄免去”的说法。
闫睿初登仕途,是一个“诚信结民、惠爱为政、听讼不施鞭扑”的清官。他想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上任不久就想方设法办了几件得民心顺民意之事,让老百姓对这位年纪不大的县太爷刮目相看。
第一件事是兴教育人。闫睿发现,永清县的最高学府县办书院年久失修,百孔千疮,先生、学生都不愿意在此久留。他从县财政支出银两,将县学书院内外修葺一新,教室、食堂和师生宿舍全部重建。为了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小闫县令还到校讲课,考核老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小米作为奖励进行物质刺激,哺育了一批又一批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第二件事是救灾有方。1498年,北直隶的顺天府所辖地区发生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将长势旺盛的各种作物吞噬得皮干叶净,只留下些枯秆在大风的吹拂中呼叫哀号。面对天灾,闫睿在顺天府辖区率先推出“以粮奖捕”的防治措施,拿出国库的存粮作为奖励,鼓励民众捕杀蝗虫,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杀灭蝗虫上万只,创造了顺天府乃至北方地区防治蝗灾的奇迹,不仅从蝗虫口中夺回了大量粮食,也为北直隶地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三件事是为民做主。县里有一个叫做寿府的村子,因遭水患,田地多数被淹没,粮食产量直线下降,老百姓上交租税出现困难,家家户户为交纳租税四处筹借,有的人甚至远走他乡。闫睿实地考察了灾情,为老百姓免除了相关租税,使寿府的农民摆脱了租税之苦,出走的乡亲也陆续返回故土。那时,永清的百姓习惯养马,大片草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突然有一天,为朝廷养马的富户不顾民众利益,毫无征兆地强行兼并了一百多顷好草场,百姓惧怕富户的势力,只能忍气吞声退出草场。闫睿在调查证实后,立即以县衙的名义张贴告示,勒令这些富户将朝廷的马匹赶出草场,将草场归还给老百姓。老百姓看到县令“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四件事是“礼法合治”。闫睿在任期间处理过许多案件,审案时总是循循善诱,“以法教人,以礼服人”,几年间,社会治安日趋好转。
闫睿在永清县令任上,不但受到老百姓的热捧,也受到了上级的信任。当时,同属顺天府管辖的霸州守令出缺,外县的老百姓呼吁让闫睿接任,而永清的百姓则向巡抚提议挽留,“官司”打到御史那里,御史笑道:“此官旦夕擢风宪,尔曹胡以守令争哉!”意思是说:“这个官员很快就要被提升为风宪官了,你们还争着让他做一守令!”没过几日,朝廷任命闫睿为税课司,离别之时,永清的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泣送“父母官”离任,以至于载他的马车不能前行。老百姓还将闫睿的朝靴脱下来悬挂在城门上,以示怀念之情。北直隶巡抚李乾还专门写诗盛赞闫睿的官声,诗中写道:“暴客感恩曾系马,小民怀德愿留靴。”
什么是好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就是好官。什么是清官?清廉清正、敢于直谏的就是清官。闫睿无论何时何地做多么高职务的官,都是老百姓眼里的好官、清官。担任陕西道御史后,有人举报“诸镇军中的粮草库存与账面不符、怀疑守库人有监守自盗行为、已有六十多人受此事牵连而被下狱”,闫睿领旨前往甘肃清查诸镇军粮草折损案。闫睿在认真考察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粮草存放条件较差,存在严重的陈、湿、烂现象,不明就里的执守者为填补窟窿竟然卖子补偿,还有人为此含冤自尽。闫睿实事求是地向朝廷禀明问题所在,建议朝廷据实折扣粮草因陈、湿、霉烂造成的损失,并释放了被扣押的人。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闫睿升擢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按察司使是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副使是按察司使的佐官,为四品官阶。闫睿的工作职责是专门巡视海道。当时,由于朝廷已经满目疮痍,沿海秩序混乱,许多富商通过走私大发横财,再加上倭寇频繁袭扰,导致边境极不安宁,百姓深受其害。闫睿就任后,“治战舰,厉士卒,严禁令”,很快使海防前线实现由乱到治,4年后,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合,闫睿愤然辞职。回乡时,随行的家当只有几箱书籍和少量衣物。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闫睿病故前,曾对子女们讲:“事以吾以清白遗,尔等第勤俭持家,不废耕读,吾死且瞑目!”这就是一位从三品高官的临终嘱托,也是一位父亲留给子女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一位好官、清官的神圣追求。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编《清风徐来——晋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选粹》,内容有删减,由董文龙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