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8版:文化中国行
2024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晋中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撷英(二)

旌介遗址
镇国寺天王殿屋檐
平遥镇国寺
渠家大院
左权文庙

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本质就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从2023年11月起,为期3年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开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晋中创造出的珍贵文物古迹熠熠生辉。本期文化中国行——“文保溯源”栏目,将与广大读者一同品读灵石旌介遗址、平遥镇国寺、祁县渠家大院、左权文庙大成殿4处晋中的国保文物单位,了解它们的文化和文明。

平遥镇国寺

时代:五代至清

批次:第三批

类别:古建筑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位于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

镇国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350平方米,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万佛殿和三佛楼,两厢建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及东西厢房。

万佛殿平面近方形,广深各三间,殿前无月台,台基较矮。殿身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设窗,余皆筑以厚壁。檐柱绕周12根均砌入墙内,柱头卷刹和缓,生起微小,柱间栏额相连不出头,不设普拍枋。柱头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下昂形。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大斗之下立直斗与栏额相结,形制酷似佛光寺东大殿铺作次序。殿内梁架砌上明造,结构为六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无金柱。脊榑下有墨书题记“维大汉天会七年岁次奎亥三月建造”。前后檐当心间辟板门,前檐次间为槛墙、直棂窗,形制古朴。殿中央佛坛宽大,高0.55米,方形束腰叠涩式,佛、弟子、菩萨、金刚等泥塑像11尊,全堂塑像面形丰润,姿态自然,神态逼真,唐风犹存,为五代时期原作。殿内四壁及栱眼壁绘万佛图,810尊小型佛像,皆清代作品。

三佛楼两山墙绘清代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壁画,面积约150平方米,共52幅,画面构图紧凑,线条变化细致,风格朴素自然。寺内另存金皇统五年(1145)铸铁钟1口,明清碑12通、碣6方及五代北汉时期残碑遗存。

价值阐释:

镇国寺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这个时期,北汉仅拥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领土,无力同后周王朝政权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为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辖境内大修佛寺。当时修建佛寺,崇奉佛教文化,成为北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镇国寺内有不少文物,对史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如东西碑亭五代时期的半截碑,残缺不全的文字中,记载了北汉小朝廷的宫廷斗争,对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主要看点: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镇国寺钟楼悬挂着的千年铸铁古钟,击之数十里可闻,在全国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冶铁技艺大有裨益。

灵石旌介遗址

时代:商

批次:第四批

类别:古遗址

旌介遗址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

1976年,旌介村村民在修筑土窑洞时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编为1号和2号墓,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及其他遗物。同时还对1976年发现的墓葬进行了第二次清理,编为3号墓。三座商代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有棺、椁。三墓出土青铜器有鼎、簋、尊、卣、觯、觚、爵、觥、矛、戈、钺、镞、铃、弓形器、兽首管状器、兽首形刀等140余件;玉器有蝉、鹿头、蚕、兔、鱼、燕等10余件;另有陶鬲、石刀、石磬、骨镞、骨管、雕花骨器、鼍鼓、贝、蚌片等。三墓随葬的青铜器上发现许多族氏铭文,其中数量最多者为“ ”(释为丙),且三墓均有,可见此处应是丙族的族墓地,说明灵石一带在晚商时期存在一个丙族方国。根据墓葬出土铜钺和旌介相对于殷墟的地理位置推测,三墓的墓主人可能为丙族世代承袭的戍边军事贵族。根据随葬青铜器上的其他族氏铭文分析,丙族周围至少还分布有天族、戈族、马方、羌族、邑族、辛族等不少殷商的友好方国或商王朝的戍边贵族。

198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旌介遗址再次进行了钻探,发现从商代到汉代的墓葬54座,并对钻探的墓葬区内部分墓葬和遗迹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新发现6座商周之际的较大型粮仓、1座商代车马坑和1座商代晚期小型墓葬。粮仓和车马坑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旌介遗址的文化内涵,说明墓地周围还应存在着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晚商遗存。

价值阐释:

旌介商墓的形制葬俗及出土器物的绝大部分表现了较强的殷墟文化传统,其文化性质属于商文化的一个分支。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可观,制造精美,多数还有铭文,其以中原风格的容器为大宗,肯定了灵石旌介跟中原商文化的联系;同时也出土了一些具有典型北方系青铜器风格的兽首管状器和兽首形刀,显示出跟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密切联系。旌介遗址商代墓葬、粮仓、车马坑等的发现,对于研究晚商政治架构、军事布局、民族融合以及北方方国的文化面貌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大量精美且种类丰富的出土青铜器也为研究山西商代青铜器形制与铸造技术提供了丰富物证。

主要看点:

旌介遗址3号墓出土的兽形觥是旌介商代墓葬出土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一件,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整器似兽形,分为器盖和器身两部分。整体满花浮雕,立体感很强,耳部前端是一兽面,兽角似蜗牛触角;浓眉大眼,叶状招风双耳,张口露齿,四条扉棱将器身分为四个部分,装饰有夔龙纹和兽面纹。这件兽形觥装饰细腻,打磨精细,难以观察出合范的痕迹,堪称是商代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

祁县渠家大院

时代:清

批次:第六批

类别:古建筑

渠家大院位于祁县东大街33号、38号,包括渠家住宅及长裕川茶庄旧址两部分,是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源浈及后人的宅院和茶庄总号。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四年(1925)建成现有规模。

渠家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8个大院、内套19个小院组成,外观宛如一座严密防卫的城堡,气势雄伟。大院为五进式穿堂院落,南边还设有一座宏伟的戏台,这种在大院内修建戏台的格局在山西的大院中独一无二。

渠家住宅主要院落有北院、统楼院、石雕栏杆院、戏台院、五进式穿堂院、书房院、牌楼院、轿车院,共有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特色建筑。院内建筑屋顶多样,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均为砖木结构。大院外墙高耸如堡,上筑垛口,院内保存有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构件。

长裕川茶庄旧址曾作为总号,统领全国多家分号,为晋商中开设时间长、规模大的茶庄之一。

旧址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由4个大院、共92间房屋组成,内设掌柜院、账房院、育才院、厨房院。院落四周建有带垛口的堡墙。堡墙西壁正中辟拱形院门,上端筑有阁楼。门内一条砖砌甬道贯通南北四个院落,甬道尽头是一座二层前出廊阁楼,甬道南侧院落为育才院、厨房院,北侧院落为掌柜院、账房院。

价值阐释:

在中国商业史上,晋商享有盛誉,而渠家大院是揭示晋商崛起奥秘的珍贵见证,是晋商大院文化的代表之一。

渠家大院保存有大量民俗、历史、艺术史料,走进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渠家共同体验辉煌与沧桑,可以深入了解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山西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可以感受晋商家族的商业智慧、家族传承和人文关怀。

主要看点:

渠家大院砖雕种类丰富,是晋中人文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晋商审美取向与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左权文庙大成殿

时代:元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左权文庙大成殿位于县城辽阳街81号,是历代奉祀孔子及儒门贤哲的祀庙,也是学宫和儒学教官署所在地。

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大成殿北宋政和八年(1118)已有,重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文庙布局完整,除大成殿外,余均为近年复建。庙内存元代残碑、造像碑各1通。

大成殿坐北朝南,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549平方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副阶周匝。柱头卷刹显著,上层檐下斗四铺作单抄,下层檐下斗栱把头绞项作,栱眼绘有壁画,为翔龙包袱纹饰。柱础为覆盆式、宝装莲瓣式和鼓式三种,雕工精细,图案清晰。

价值阐释:

左权文庙大成殿建筑结构简练,造型优美,风韵独具,其结构上采用减柱手法,做工上使用原木为梁材,甚至使用弯木,表现出构架设计中的简单、灵活。

主要看点:

其拱眼壁上的壁画现存有27幅,通过对画面、色彩等的考证,认为基本属于清代风格的壁画。画面内容以龙为主,神态、形状各不相同,分为升龙、降龙、坐龙等。

从现存彩绘上看,不论用料还是工艺处理都十分讲究,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做工精细,用材硕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本版文字由晋中市博物馆提供,图片由通讯员韩锐提供。

本版制图:史翔凤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