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8版:人文读本
2024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廉吏——乔承诏

乔承诏,字扬名,号献荩,介休西南坊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授南宫县知县,后历任江西道御史、巡按福建、南京礼科给事中、浙江道御史、太仆寺少卿。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一条爆炸性消息传遍介休城乡:“乔家的公子承诏中进士了!”人们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原来,介休已经100多年没出过进士了,乔承诏年少及第,难怪父老乡亲欢呼雀跃、眉开眼笑。

乔承诏,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81年)。他幼年刻苦学习、博闻强记,《大戴礼》《小戴礼》烂熟于心,儒学经典无一不通,并且活学活用、晓义明理。他经常单人独骑遍访名山大川、凭吊先哲、寻访名师、交流学习心得,还经常将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抄下来请高人指教,许多同窗学子积极效仿这种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乔承诏在童子试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进入国子监读书。在京上学期间,他不为出身低微而气馁,更不为来自山乡而自卑,而是承续自己一贯的学习方法,在学用结合、重点突破上施展才华。他多次对同窗好友说:“大丈夫生逢明世,如果不能奋发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读书还有什么意思呢?”乔承诏抄录、整理了一本《劝心录》,收进了古代数十位在家境贫寒、诸事不顺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刻苦自励、躬耕不辍,最终成就大事的名人故事,以此激励自我,也帮助同窗立志成才。在他的影响下,介休举子科第蝉联,有20多人考中了进士。

进士及第后,乔承诏被朝廷安排到直隶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任县令。南宫县位于直隶中南部,北连新河、南濒广宗、西接巨鹿,因西周四十八士之一的南宫适封侯于此而得名。这里民风彪悍,特别是不少大地主长期拖欠朝廷税赋,甚至扬言“谁敢到我这里收税,就让他走着进来、躺着出去”,其嚣张气焰十分恶劣。

新官上任的乔承诏认为,南宫人之所以长期拖欠朝廷税款,一定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自己必须深入民众之中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顽疾“对症下药”“施针而治”。于是,乔承诏不带任何随从,假装客商进入商贾的后院、装扮成粮贩子走进地主家中,甚至穿一身破衣烂衫混迹到乞丐队伍里打探情况,很快摸清了造成南宫长期欠税的症结是县城几家大商户抗税不交,乡下大地主积极效仿,小商户、小地主也跟风搭车,南宫人的赖账行为成了死结。

偏偏乔承诏的骨子里有山西人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劲头,雷厉风行地组织人马计算出城里几个大户和乡下几家大地主历年欠税总量,将各户欠款明细张贴到闹市街口。与此同时,对少数“大有来头”的抗税大户,轻者游街示众,重者逮捕下狱。百姓见到这位年轻的“乔老爷”敢于来真的、动硬的,把一些有头有脸的、家里有大人物的富户像普通人一样惩处法办,纷纷主动到衙门交了税。多年顽疾,被这位年轻县令快刀斩乱麻,理了个干脆利索。

南宫县任职期满后,乔承诏由于政绩显著擢升为御史,被朝廷指派到福建沿海巡视。此时的明朝正处在外忧内患、摇摇欲坠之际,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海盗不断在沿海地区寻衅滋事,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毁民房、抢夺金银,百姓深受其害。乔承诏整肃沿海防务,组织当地驻军在滩头礁角的险要位置隐蔽设伏,发现强盗上岸便一举出击剿杀来犯之敌。在他有力、果敢的指挥下,当地驻军只一战就活捉12名海盗,沿海百姓看到这些红胡子、蓝眼睛的海盗被捆成个“软粽子”后,高兴得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为了保障沿海地区的长治久安,乔承诏将当地驻军和民间乡勇混合编组,搭建了瞭望台、设立了瞭望哨,建立了巡海制度、预警机制,一处发现敌情、八方赶来支援,建立起了维护地方安全的屏障,百姓过上了安定、幸福的日子。

作为朝廷官员,乔承诏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选人唯才、不拘一格。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将年号定为天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广纳贤才,让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学子为朝廷效力。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老官僚故步自封,一味套着八股文章选人用人,使许多有才华、有抱负的饱学之士名落孙山。天启四年(1624年),乔承诏奉命到福建监督乡试,发现一位名叫颜茂猷的考生在答卷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摒弃了行文套路,自行拟题写了一篇文章。虽然文章妙笔生花、精彩绝伦,但依据“标准答案”,颜茂猷的文章被否定,本人也不被录用。

发现这个难得的人才被刷下之后,乔承诏联络同乡董承业(进士出身、大常寺少卿)誊录了颜茂猷的文章当庭展示,并力排众议上书请旨,要求朝廷打破常规录用这个考生。皇帝阅读奏折后觉得乔承诏所言句句在理,调阅试卷后又觉得颜茂猷的文章十分难得,便破格录用了他。

乔承诏上书针砭时弊、向朝廷举荐有识之士,经常受到皇帝的表扬。奸臣魏忠贤的爪牙看到后,生怕他升了更大的官职阻碍他们的生财之道,就在魏忠贤面前告状,魏忠贤又找机会在皇帝那里进谗言,一来二去,明熹宗便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乔承诏的官。

被免职后,乔承诏手无存银、身无长物,背了个小包袱踏上归乡之路,唯有十余担随行的各类书籍,充分彰显出他读书人的身份。

回到介休老家后,乔承诏谢绝一切宴请应酬,隐身于西南坊的祖屋里读书作诗,悠闲自在。为了给家乡培养有志少年,让穷人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乔承诏自办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认字。他先后收养了被人遗弃在路边的7个孩子,给了这些无辜的小生命温暖的家庭。

明崇祯元年(1628年),乔承诏被重新起用担任了京畿御史,后来又晋升为太仆寺卿。第二年冬,皇太极率八旗子弟攻打北京,将京城围得水泄不通,乔承诏奉命督战齐化门,当他看到守城将士被服破烂不堪、冻死冻伤者与日俱增的惨状后,便从自己家里取出积攒了半生的三百两银子,赶制了一批毛皮衣服,发给将士们御寒。他的仗义之举、关爱之心,在狂风呼号、滴水成冰的战场上,不但温暖了士卒们的心,还极大地鼓舞和提振了守城官兵的斗志,保证了齐化门固若金汤。

明崇祯三年(1630年),乔承诏抱病赴陕西催促粮饷,他路过介休而不入家门,一路风尘仆仆直抵西安。到达后顾不得休息,视察衙门、探访民众,转达朝廷旨意,呼吁保家卫国,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而奔走呼号。在他的努力下,陕西衙门在10多天时间里筹集到应缴粮饷的十分之一。

粮饷按时送到了北京,乔承诏却没能返回。在他去世后,人们发现这位身居高位的大京官竟然家徒四壁,连埋葬自己的棺木都置办不起。同僚们感念他功高清廉、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筹资买了一具柏木棺材,才将这位廉吏妥妥安葬。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