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乡情 浓浓画意
——系列组画《家园厚土》创作札记
![]() |
![]() |
《家园厚土·从前》 |
![]() |
《家园厚土·相望》 |
![]() |
《家园厚土·曾经》 |
![]() |
《家园厚土·召唤》 |
![]() |
《家园厚土·固守》 |
![]() |
《家园厚土·瞻望》 |
![]() |
《家园厚土·三月》 |
![]() |
《家园厚土·眷顾》 |
![]() |
《家园厚土·金黄》 |
![]() |
《家园厚土·冬至》 |
□ 周建胜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这是当代诗人席慕蓉创作的现代诗《乡愁》。全诗境深幽远,语言朴素,比喻贴切优美,抒发了作者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以及怅惘和困惑的情感。
乡情,对于绘画创作而言,是一种若隐若现、剪不断理还乱的不了情结。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窑洞、参差不齐的石头块和瓦片垒砌的院墙,家家户户门前的碾子磨盘、摸得锃亮发光的门墩,熟悉不过的犄角旮旯、鳞次栉比依山而建的层层窑洞,田埂上坐着忘记回家的男人、声嘶力竭的村妇嬉笑怒骂声不时回荡于耳……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游子的脑海,回家似乎变成了奢望,家园成了咫尺天涯。不了的乡情,化作一股股暖流,喷薄于方寸之地,驰骋于笔墨之间。
乡情题材的作品,是真实的、鲜活的、客观的。获取这类题材的艺术作品,只有到生活中去体验、提炼,才能捕捉到点点滴滴创作元素,而正是这些貌似不惊、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才是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表“情”达“意”的基本诉求。共呼吸、同融入,与“人间烟火”对话,与“人间烟火”接轨,接纳一切能产生创作灵感的奇思妙想,进而寻找到视觉绘画语言和符合自己要“倾诉”的艺术表现样式,涤荡灵魂、修己自律,感动自己的同时才能感悟观者、引导观者。
美感是人的主观感受,大千世界无所不美、无所不奇。长期的乡村工作经历,让作者与乡村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剧团四季下乡演出,走遍乡村沟壑,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积淀了乡情,记录了乡韵。
一座古宅、一庭小院,几眼窑洞、数棵果树,矗立的发电风车、苍茫的梯田原野……街村巷陌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是过眼云烟,但对一位画家却产生了五味杂陈、不同凡响的情感感受。因为,他在这里发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壮观美景。绘画,是诗化的美、韵律的美、节奏的美,是画家情感的表述。这种美把心象转化成了意象,自然比物象表面更多了情愫、多了思想、多了故事。这样的作品,既能体现画家主观世界自我升华的真情实感,又有辨析与哲理的客观传达。
乡情,这一抽象化的不了情结,无论是贫瘠或是富有、淳朴或是憨厚、美丽或是丑陋,都传承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自然和纯净。
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篇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浑厚而芬芳,使人饮而不醉、温暖而又熟悉,引领着游子归途的方向。
绿水青山的画卷在这里,使命的力量在这里,历史的责任也在这里……
作者简介:
周建胜,1962年生,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其舞美设计作品《绵山祭》获原文化部颁发的“舞美设计奖”,晋剧《断桥》《大禹治水》两度获山西省“杏花奖”;本人被授予山西“艺术新秀”荣誉称号,被晋中市文联特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在《晋中战役》《百团大战》《裂变的灵魂》等多部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多次担纲《晋中市春节联欢晚会》《晋中市社火节文艺展演》及历届《晋中青歌赛》等大型文艺活动的舞台美术设计。
2022年退休后习于笔墨,入斗方之间得见空灵,常妄想于记忆中的思乡情愫而不能自已,遂铺毫点染一气呵成一组《家园厚土》,期冀观者的心灵能在作品中自由遨游,感受灵动的气息和超脱于物象的精神境界。
艺术创作忽略了“情”的传达,“意”便不能深远。正所谓“读书明理修性,读史明智修身”,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