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肥胖 健康你我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 木春燕
作者简介
木春燕,女,43岁,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从事针灸、小针刀工作20年,承担科室的病房管理、患者诊疗、临床带教和科研工作。担任晋中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国际中医微创联盟常务理事、山西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康复医学会吞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全国成人一半以上存在超重或者肥胖,总数达全球第一。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一、肥胖症的定义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南明确,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体质指数、体型特征、体脂比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四类。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kg/m2(公式: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为肥胖症。
▶ 基于BMI(正常范围18.5-23.9kg/m2)肥胖分为:轻度肥胖症(28.0-32.5kg/m2)、中度(32.5-37.5kg/m2)、重度(37.5-50.0kg/m2)、极重度(≥50kg/m2)。
▶ 基于腰围(cm):正常(男<85cm,女<80cm)、中心性肥胖(男≥90cm,女≥85cm)。
▶ 基于腰臀比WHR:中心性肥胖(男≥0.90,女≥0.85)。
▶ 基于体脂比:不是常规的临床诊断。儿童青少年:<7岁,以性别、年龄 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式;8至16岁,与成人筛查标准接轨。
二、肥胖症的成因与种类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是物质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发病机制多与内分泌调节或者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该疾病多因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高脂、血瘀等导致脏腑失调形成肥胖症。同时,单纯性肥胖与脾胃损伤有关,脾胃运化失职,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转输,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湿邪侵袭人体,视脏腑的不同、体质的差异及治疗的不同而转化,如脾阳虚者易寒化,胃热素盛者易热化。寒化者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易耗损胃阴。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在临床时,寒化多于热化。由此,中医临床工作中,以寒湿困脾、湿热中阻、脾虚湿阻型肥胖尤为多见。
常见肥胖症的类型:
1.寒湿困脾型肥胖:多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邪外侵;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致寒湿内生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苔白腻,脉濡缓。
2.湿热中阻型肥胖: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酒肉、肥甘厚味或饥饱失常,致脾阳虚寒化;或因感受湿热之邪,胃热素盛,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损耗胃阴,导致阴虚火旺所致。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尿赤,或面目肌肤发黄等。
3.脾虚湿阻型肥胖: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纳谷不馨,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苔薄腻,舌淡胖,脉濡细。
三、肥胖的危害
1.自卑:过度肥胖,脂肪堆积过多,有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不爱社交。
2.皮肤问题:身体过度肥胖可能会导致颈部、腋窝等部位出现褶皱,大腿出现妊娠样肥胖纹,主要是由于真皮组织迅速生长、断裂所造成。
3.内分泌失调:肥胖可能导致代谢能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的激素水平。
4.糖尿病:肥胖的人群出现糖尿病的几率比较高,主要是胰岛素分泌过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5.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
四、中医治疗、调理方案:
1.外敷疗法:药方组成为:艾叶15g、干姜20g、川椒10g、当归10g、丹参30g、石菖蒲15g、透骨草30g、蜈蚣2条、红景天15g,研磨成粉、姜汁调匀,对患者进行外敷腹部治疗,每周三次,10次为一疗程。
2.小针刀配合埋线疗法:小针刀治疗促进脂肪代谢;埋线疗法根据不同证型取穴,调节胃肠功能。时间:25至30天埋线一次,5次为一疗程。
3.运动疗法:指导患者坚持每周至少3次有氧训练。最佳训练法:采用减重状态下悬吊治疗,可针对性训练腹肌、盆底肌及局部肌肉,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肌肉松弛状态。每次30至45分钟,微出汗为宜。
4.饮食、起居: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均衡搭配水果、蔬菜等食物,每日低盐饮食(少于6g),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山楂、芹菜、苦瓜、炒鸡蛋、牛肉等高蛋白、低热量、粗纤维的食物。注意:忌生冷、辛辣食物刺激胃肠,减少晚餐摄入。早睡、早起,不熬夜。
综合治疗,机体机能得到改善,体重指数、腰臀比、甘油三酯均得到改善,不仅安全可靠,效果还非常理想。
远离肥胖,从“轻”出发,让自己不再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