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养生之道:健康养生与传统习俗的完美结合
介休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主任 赵艳玲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赏灯和猜灯谜。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在这个充满喜庆祥和的夜晚,我们通常会用点灯、放焰火、吃元宵、舞龙舞狮等形式,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这个美好的节日,我们更应该通过科学健康的养生方式去保护我们的身体。
元宵节健康养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摄养精神
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恰属于春季。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宜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以达到养生效果。此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静心活动,如冥想、阅读或是听轻音乐,帮助放松心情,避免因节日繁忙而导致的情绪波动,从而更好地调节肝气,促进身心健康。此外,春日阳光明媚,不妨多到户外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让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内在的平和。可以在清晨或傍晚,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深呼吸练习,让新鲜的空气充满肺部,感受身心的宁静与和谐。
二、保暖防寒
元宵节通常在雨水前后,此时气温虽有所回升,但相对还是比较寒冷,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过程最多的时节之一,伴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此时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易使人患病。因此,要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出门时,应注意增添衣物,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时,更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使身体渐渐适应新的气候变化,以达到阴阳平衡。家中也可适当使用取暖设备,保持室内温暖,防止寒气侵袭。此外,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驱寒保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泡脚时可以加入一些生姜或艾草,增强驱寒效果,让全身都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三、 合理饮食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功效。汤圆主要材料为糯米,以黑芝麻、玫瑰、红豆、枣泥、核桃仁等为馅。《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味甘,性温,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并且不同馅料的汤圆有不同的养生效果,如黑芝麻馅滋养肝肾、益气养血,花生馅润肺和胃,核桃馅润肺益胃、补血养神,玫瑰馅理气解郁、活血散瘀,红豆馅利水除湿、活血排脓,枣泥馅补脾和胃、益气生津。但汤圆热量较高,且黏性大不易消化,高烧患者、糖尿病患者、年老体弱者、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高血压高血脂及痛风患者、久病初愈者、婴幼儿、溃疡病患者、急性胃肠炎患者等人群不宜多吃,注意吃汤圆不能太烫,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防止烫伤口腔和食管的黏膜。同时可以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汤或是茶水,帮助消化,减轻肠胃负担。此外,节日期间饮食要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消化系统健康。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四、适当运动
元宵节期间可以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动能生阳,汗能排湿,慢跑、伸懒腰、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此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时外出踏青、散步,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春日美景,有助于身心愉悦,增强体质。但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选择在公园、河边或是郊外进行户外运动,感受春天的气息,让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和调养。还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参与,增加运动的乐趣,同时增进彼此的感情。
遵循以上建议,可以帮助你在元宵节期间保持健康,享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难免会有一些应酬,但要注意适量饮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均衡,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养生的目标。此外,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交活动,享受节日的温馨和欢乐,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在节日期间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猜灯谜、赏花灯,让心情得到放松,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让节日更加美好和难忘。
作者简介
赵艳玲,副主任中医师,现任省级重点专科脑病二科主任,晋中市名中医,山西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基层名老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老年医学学会会员;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中医药科普分会常委;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宋开夏名中医工作室继承人;晋中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介休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擅长中风、眩晕、面瘫、失眠、痴呆、头痛、癫痫等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治;胃脘痛、咳嗽、水肿等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治;并擅长使用针灸、埋针、火罐、中药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临床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