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尘封岁月的文明拼图
![]() |
石棺右帮板 |
![]() |
“丰货”钱 |
![]() |
石棺左帮板 |
![]() |
石勒骑马像 |
![]() |
韩裔墓中的陶俑 |
![]() |
“常平五铢”钱 |
![]() |
舞俑 |
![]() |
侍女陶俑 |
三国时期晋中属魏,由并州统辖,分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四郡。北魏时实行州、郡、县地方建制,郡县兴废不定,分合频繁。晋中境内置乡郡(治所在今榆社县社城镇)和乐平郡。乐平、辽阳属并州乐平郡,其余县属并州太原郡、上党郡和汾州西河郡。东魏兴和四年,平昌县侨置介休县,隶定阳郡。北齐时期的晋中建置变动不大。榆次县被撤,将中都县由平遥迁至榆次。这个时期设置了几个侨置郡、州。有因迁朔州军人戍守而设在介休城东南的南朔州,有侨置今寿阳县的朔州,还有侨置今寿阳县南燕竹的燕州等。郡、州侨置,有利于当地居民与内迁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晋阳(今太原)是北魏的霸府,东魏的下都和北齐的别都,是魏晋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阳附近的晋中一带就成了“京畿”,是晋阳往来于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之间的交通要道。因此,魏晋北朝时期,由于晋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留下了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重要的有:赵王石勒遗迹,顺阳王厍狄回洛墓,青州刺史、骠骑大将军韩裔墓,榆次什贴北齐韩轨家族墓地和一大批石窟寺、摩崖造像、造像碑等。
石勒墓与石勒所铸富钱
在榆社县城北15公里赵王村的后山上,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堆,相传为赵王石勒墓。
石勒(274年—333年),正史有传。据《晋书·载记·石勒》记载,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榆社县北)人。三国时,其父为羯族部落小帅,后迁居山西东南部。石勒少时壮武有力,善骑射。由于家境贫寒,他边务农边经商,行贩于洛阳一带,为当地地主王衍做佣工,受尽欺辱。
西晋永宁、太安年间,外戚宗室争权,“八王之乱”起,诸王相残,征战不休。太安二年,山西境内发生大饥荒,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石勒被“掠卖为茌平人师欢为奴”,深受磨难,出逃后与汲桑等18人啸聚山林为盗,时称“十八骑”,后投公师藩,卷入八王混战。西晋光熙元年,石勒由鲁返晋,投靠汉国王匈奴人刘渊,被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刘渊命其督山东征讨诸军事,遂攻城略地,数年间即拥兵10余万人。其间,石勒又晋升为安东大将军。永嘉五年,石勒率轻骑击败了太尉王衍的20万西晋军,又会合刘曜等攻陷西晋国都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翌年,石勒率军南下,“课农造舟,将改建业”,欲霸江南。但天公不作美,阴雨数月而受阻,“军中饥疫,死者大半”,只好挥师北上,进据襄国(治所在今邢台西南),并以此为基地,招引各地羯族人众,用张宾为谋士,整军聚粮,发展势力。短短几年时间,石勒先后击溃了割据幽州的王竣、并州的刘琨、青州的曹嶷。东晋建武二年,石勒南下攻占平阳,与刘曜反目,脱离了汉国节制。第二年,石勒建立后赵,立都襄国。东晋咸和三年,石勒灭前赵,基本统一了北方,其势力范围“南逾淮海,东滨大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
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对三国两晋以来繁重的贡赋制度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石勒还十分重视教育,于郡国设立了数十所学校。在文化方面,他组织文人学士编纂《上党图记》《大单于志》《大将军起居注》《辛亥制度》等史志和法典。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致力于民族融合团结,鼓励荐举和策试人才,成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他痛恨奢侈厚葬之风,遗诏“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毋藏金宝,毋藏器玩”。石勒死于后赵建平四年,谥明皇帝,庙号高祖。
石勒墓所在的赵王村因墓得名,位于北寨乡中部。现存封土堆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底径约25.5米,高约10.8米,圆形封土堆层层夯筑而成。墓西、南两面已被沧桑风雨冲成条条深沟,东面则完全形成了一道断崖,墓冢危危。只有北面在一片舒缓的开阔地之后山势逐渐升高,仍然透露出赵王当年面南背北,俯瞰中原的一代霸主之气。
石勒在位14年,死后没有带走什么“金宝器玩”,但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富钱”。
石勒对三国两晋以来的货币制度改革。赵王元年即铸行新钱,新钱面文“丰货”,意在希望给广大的百姓富裕。“丰货”钱文由右向左横读,书体有篆书和隶书两种。钱面有的有内郭,有的无内郭。“丰货”历代素以“富钱”称谓。古人以为藏有“丰货”钱会使人家财丰富。唐代杜佑《通典》里记载,“丰货”世人谓之富钱,藏之令人丰富。清代藏泉大家戴熙在《古泉丛话》中讲了一个他自己获得“丰货”的故事:有一天,张叔未来阅金石,戴熙送了他一方封泥。第二天,张以一枚“丰货”作为答礼。戴熙欢愉之心情溢于言表,遂写信表示感谢:“封演撰的《钱谱》认为此钱是富钱,得了此钱会致富。我将来若家资巨万,都是先生所赐的,真是感激不尽。”古人以获得一枚“丰货”而荣耀,就像得到一块玉璧一样,故有人作诗“飞蚨来去色青青,子母相权血更灵。我向钱神私稽首,愿持丰货作零星。”可见世人欲得一枚“丰货”的迫切心情。直到今天,“丰货”仍为古泉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所重视、钟爱。有学者考证,直到南朝萧梁时期,丰货钱仍在行用。
杂技舞蹈浮雕石棺
杂技、舞蹈、奏乐浮雕的起源可能要早,但榆社出土的北魏神龟年间石棺,以其恢宏的场面、酣畅淋漓的艺术表现技法,为这一领域的艺术成就增添了奇光异彩。
1976年,榆社县河峪乡河洼村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了一座北魏纪年墓。墓中随葬品早年被盗,只留有一具大型石棺。石棺出土后在当地辗转存放,到县博物馆收回保存时,棺盖、棺底和后挡板已不知去向,仅存左、右帮板和前挡板。
石棺石质为灰白色砂岩,质地细密坚实,适合雕凿。左帮板已碎为4块并有缺失;右帮板已断裂为3块;前挡板破裂成两大块,下方两角已缺失。
左帮板雕刻画面由三部分组成。从前往后,第一部分是出殡图。下方是马拉柩车,车篷前翘,车厢后围幔低垂,柩车两侧为方窗,车轮高大,车前驭车夫已缺失,车后是两位身着百褶裙的侍女。车右侧一人骑马前行,马笼、辔、鞍俱全,缓缓而行。画面由近及远,再往右是主人骑马行进,后有侍童撑华盖,紧随其后为其遮阳避雨。第二部分雕刻青龙,占据了帮板的大部分。龙首不大,触角细弯,短须闭嘴,长脚三爪。龙体修长、尾上翘。线条简练流畅,刻工铿锵有力,一气呵成。驭龙者一人,绾高髻。龙之右侧雕单一莲朵和正在捕食的金翅鸟。第三部分画面在帮板最后,摇曳的大树下有两人跪坐榻上,举杯对饮。一人身后是侍童,穿短衣裤,脚穿靴。另一人身后是摇着团扇的“斋玄女”,百褶长裙曳地,婀娜多姿。树下散布着莲朵,两只小鸟直立引颈曲项观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右侧帮板雕刻画面虽然也分三部分,但比左侧帮板要繁缛得多。从前往后,第一部分是一幅饶有风趣的杂耍表演图。图中为长杆技艺,右上角为“弄丸”,左上角是踩高跷舞蹈。长杆今日称之为“扛杆”,古代谓之“都卢寻橦”。这
幅图雕凿的是“十”字长橦,底座为肩扛形式,所以称之为“扛杆”。汉代“扛杆”从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案中仅能见到手擎和额顶长橦两种形式。右侧帮板这幅图面依然是继承了汉代用额顶的形式。底部艺伎右手扶杆,放在额头上,左臂来回晃动,作平衡姿态。在“十”字长橦顶正中有一艺伎作弯腰横躺卧姿,称为蹋腰顶。两旁有用双腿倒挂的艺伎,称之“腿挂”。立橦正中有一人向上用手攀杆,挂于杆上,称之为“用手攀挂”。再往下是一艺伎巧妙地用足跟挂在立橦上,最为惊险,称之为“跟挂”。在立橦的右面有一艺伎高抬双手,密切注视立橦上面艺伎们的种种表演,十分关心他们的安全,作保护状。
在“扛杆”杂耍的右侧上部有一古老的“弄丸”杂耍。艺伎左腿伸、右腿蹲、头上昂,双手平举向空中作弧形状抛掷九个球丸。这种技艺也被称作“跳丸”。我国“跳丸”杂耍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很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遍,技艺高超。在“扛杆”杂耍的左侧上部是身穿短衫、着长裙、双手舞动、双腿踩高跷的女艺伎。踩高跷的艺伎,在秦汉以前的资料中很少见到,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在扛杆人的左右两侧,是一对乐伎正在为这组精彩而又惊险的杂耍表演助威呐喊。更为有趣的是,在这组画面左下角刻有一只小猴子,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表演。
右侧帮板中间相当大的画面雕白虎。白虎线条粗犷豪放,作奔驰状。
右侧帮板最后一组画面是狩猎图。远方空中三只飞禽翱翔,近处两只骆驼昂首前行,一位猎人手张满弓,腰背挺直,全神贯注,欲射空中飞禽。下方猎狗穷追不舍,两匹马和三只鸟悠闲自在,用作补白。
石棺的前挡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图是棺铭,由于残破缺失,缺文太多,已不能通读。棺铭大意是:北魏神龟年间,太原中都人孙方兴,60岁时在官邸为父母造石棺。父母死后由孙方兴和弟弟孙保兴护送,葬在乡县。北魏时榆社属乡县。
前挡中部雕一座魏晋风格的殿堂。屋脊两端雕大型鸱尾,大弧度的屋檐翼角夸张翘起,屋面坡度平缓。殿堂间孙方兴父母盘腿坐在床榻上。其父右手持酒杯,侧面举杯为其母劝酒,榻上放着酒瓶和酒坛。二人内侧的题记标明了他们的身份。二人身后站立着头绾高髻、身穿短衫长裙、手摇团扇的侍女。屋外左右雕一对金翅鸟和一对持剑卫士。
前挡下部是一幅乐舞图。上下两列11人组成了一个表演团队,他们有的演奏箜篌,有的演奏琵琶,有的吹胡笛,有的敲小扁鼓,也有的吹觱篥和长笛,还有的敲击细腰鼓。七人乐队围着场中四位舞蹈演员。舞蹈演员翩翩起舞,手舞足蹈,婀娜多姿。地上还放着盘、勺、酒壶。精彩欢乐的音乐舞蹈,正在为墓主人欢饮助兴。
如果把这两块帮板与前挡首尾相接,将是一幅5米多长、80厘米宽的巨幅北魏浮雕。让人们感慨约1500年前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之精湛,又能从中了解到魏晋时期晋中一带的风情民俗。
韩裔墓中的陶俑
祁县东观镇白圭村东南千余米,旧有土冢,村民俗称“王墓”。1973年春夏之际,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
墓中出土了墓志一合两方。志石、志盖皆方形青石质。志盖盖面镌篆书“齐故特进韩公之墓志”。由墓志得知,墓主人为北齐青州刺史、骠骑大将军韩裔。
韩裔墓早年被盗,这次发掘共清理出残存文物145件,其中有陶俑、陶马、陶羊、陶猪、力士俑、镇墓兽、陶盘、陶灶、陶碗、陶罐、“常平五铢”钱等。其中,陶俑占大多数,有120件之多。
这些陶俑大多为模制,可分为女俑、男俑、武士俑、骑马武士俑、力士俑等不同类型。
女俑泥质红陶烧造,外部涂白彩。有的头梳元宝形发髻,穿合襟服,着长裙;有的头梳人字双元宝形发髻,穿大宽袖合襟服;还有的穿小褂,着长裙,左手提裙角。
男俑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只有一件是泥质红陶。有的施白彩,在衣服贴边上施绿彩;有的上半身先施淡红色底,又施白色,各不相同。其中一件梳铲形高发髻,粗眉大眼,高鼻梁,面部丰满,身穿宽袖短袄,腰束带,长裤,右手握拳,似持杖。另一件男俑梳发髻包头巾,细眉大眼,高鼻梁,身穿短袄,左披宽袖外衣,腰束带。
武士俑头部戴风帽,脸部丰满,粗眉大眼,凸眼珠,高鼻梁。有的身穿甲胄,长披肩;有的身穿长裙;有的左手持刀,身背箭囊;有的左手持盾,右手握拳,雄壮威武。骑马武士俑头戴高沿毡帽,折沿向上,大眼珠,高鼻梁,身穿短袄,下着马裤,脚蹬马靴。
马细头小耳,身体健壮,像即将出征,又似得胜归来,飒爽英姿,威风凛凛。有的马佩鞍,头套笼头拴缰绳,颈挂璎珞,涂红彩或白彩;有的高头大马,马鬃竖起,体壮浑圆,涂土黄色彩;还有一匹驮粮马,马背驮有粮食和一只羊。
这些陶俑高度大都在30厘米以下。
墓中出土的镇墓兽残高40厘米,大耳瞪眼,阔嘴,姿态凶猛,胸部有鬃无翅膀,蹲卧状。
除了陶俑,韩裔墓还出土了釉陶龙凤壶、盒、盘。釉陶龙凤壶青绿色釉,色彩鲜艳,敞口折沿高领鼓腹小平底。龙头形壶鋬噙壶沿,凤头嘴,腹上部有四个立耳,称作四系,应是系绳所用。盘也是青绿色釉,浅腹敞口。盒直唇细肩直腹平底,青釉。这些釉陶火候不高,吸水性强,是低温釉陶器。
“常平五铢”钱并不少见,包金的却不多见,韩裔墓中出土了四枚。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私铸盛行,币值混乱。北齐到了天保四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币制混乱的状况,于天保四年开始铸造新的货币,但这种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此钱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废弃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就是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常平五铢”钱由于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铜母范叠铸技术,铸造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玉箸体钱文结构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郭合一,设计和构造都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史上最精美的几种钱币之一,而且钱名为“常平”,有平安常在之意,历来为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所喜爱。
李百药《北齐书》中韩裔无传。其父《韩贤传》里有“子裔嗣”的记载。《潘乐传》里有“周文东至崤、陕,遣其行台侯莫陈崇自齐子岭趣轵关,仪同杨榭从鼓钟道出建州,陷孤公戍。诏乐总大众御之。乐昼夜兼行,至长子,遣仪同韩永兴(墓志载,君讳裔,字永兴)从建州西趣崇,崇遂遁”的记载。《韩凤传》里也有“韩凤,字长鸾,昌黎人也。父永兴,青州刺史”的记载。正史中一门三人入传,可见韩氏家族的声望地位和他们的武功政绩非同一般。墓志记载韩裔死在青州治所,那么为什么要埋葬在祁县白圭呢?墓志又有这样的记载:“迁东朔州刺史,食并州乡郡幹。”北朝时期,并州的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附近)。“幹”就是劳力。一个劳力要拿出18匹绢用于皇帝赏赐给官吏,才可免服劳役。白圭在太原附近,韩裔食俸在这里,其子韩凤又是北齐后期的权贵,左右朝廷,显赫一时,晋阳一带有可能是韩裔家族的聚居地。所以,韩裔死后归葬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厍狄回洛墓里的珍宝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梁思成先生发现的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殊不知,还有一座木构屋宇建筑比它们更早,可以早到北齐太宁二年以前。不过,这座木结构建筑并没有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出土于北齐定州刺史、太尉公、顺阳王厍狄回洛墓内。
1973年春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这座墓葬时,由于客观原因,墓道没有完全发掘,只发掘了连接墓门的一部分。根据勘探和墓内被破坏后暴露出来的痕迹判断,这座墓的墓道是长方形斜坡形状,长度至少在13米以上,而且两壁垂直,填土也被夯实过。
这座墓的墓门、两侧的门柱、上边的门楣、下边的门槛都是用粗砂石雕凿的。两侧门柱上各浮雕莲花形的门簪三枚。长方形的两扇板门高190厘米、宽72厘米、厚10厘米。板门的门轴上边套在门楣上的铁环内,下边竖于门槛两边的砧臼中。板门上有铁门环一对,上挂鎏银铁锁,可谓固若金汤。板门和门楣上都绘有壁画,门柱、门砧、门槛上外表都涂抹着一层赭红色颜料,颜色鲜艳如新。进入墓门便是甬道。甬道整体砖砌,拱券顶。甬道两壁及券顶部都抹着一层灰色的泥皮,泥皮上绘着人物壁画。墓室与甬道相连,平面方形,四壁外弧。券顶全部坍塌,结构是四角攒尖叠涩式的砖券顶。
木构屋宇在墓室中间发现。木构屋宇实际上是一座木结构的像房屋一样的木椁。由于墓室券顶的坍塌,木构屋宇已被压毁,各部位木构件多数脱节,相互倾折,杂乱无序,有的已经腐败酥散。
这座北齐时期的小型木结构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长3.82米、宽3.04米、残高1.2米。面阔进深各三间,木质斗拱结构。
斗拱也称铺作,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厍狄回洛墓内出土了四块宽10厘米左右的插檐板,这四块插檐板用“银锭榫”拼接,放置在前檐两根八角柱间的梁袱头上。插檐板中部两际的上端出梁袱头。八角柱上是贴耳一斗三升泥道拱柱头铺作。两柱间为人字形补间铺作。柱头铺作的栌斗上放置泥道拱,泥道拱承载齐心斗,两端托散斗,形成一攒柱头斗拱。贴耳泥道拱拱头三瓣卷刹,属早期木构的做法。
四件雀替出土于东西两侧的散乱构件中,其中一件保存较好,出土时置于一栌斗之侧,像是雀替矩形榫的一端插接于栌斗的斗口内,条形翼状两端略上翘,一端雕刻内外卷的卷叶四片,另一端是矩形榫头。两件驼峰形斗保存比较完整,制作精细,呈浅浮雕覆斗式的梯形,两端雕刻卷叶三片。上片内卷,下两片外翻。角梁为一圆形木椽,梁前端加工成劈竹昂嘴形状,上有墨书正楷“西南”二字,而这件角梁构件也恰好在屋宇的西南角被发现。分布在四周的八角形倚柱四面各四根,总共12根。断面作八角形,柱头下端有八角榫头。有彩绘木柱础,形制呈圆形覆盆状,通体彩绘红、黄、绿、白四色的莲瓣花纹,出土时仍然十分鲜艳。
这座木构屋宇椁室,虽体量不大,远不能和寺庙建筑相比,且部分构件已经朽毁,但其残存的构件,仍然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鎏金铜器是这座墓出土的又一部分珍宝。这些鎏金铜器满身鎏金,形制精巧,有的甚至光亮如新,主要有三足器、鐫斗、瓶、高足杯、盒、碗、莲花烛台、龙首、钩、铃等。
釉陶器是厍狄回洛墓出土器物的又一特色。莲花宝相纹尊器型大,制作十分精美。浅黄色釉光泽晶莹,釉底开片。高岭土胎上薄下厚,色白纯净。器形大口外侈,粗短颈,鼓腹平底,有盖。遍体贴满莲花、宝相和菊花等纹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这座墓葬还出土了120余件陶俑。陶俑均用两范对合模制,细泥灰陶质地,火候很高,非常坚硬。全身施粉,有的再贴金、画眉、点睛、涂唇。由于是模制,所以每种陶俑塑造的形象相同,姿态呆板而没有变化。唯有一件老叟舞蹈俑,头戴赭红船形帽,身穿赭红左衽紧身长衫,白色底裤下着船头形鞋。面色粉里透白,深眼高鼻,朱唇,络腮长须,满脸皱纹,愁眉锁眼,体高身细。只见他抬臂屈膝,载歌载舞,姿态生动,洋溢着豪放豁达的神采,是所见北齐陶俑中的珍品,现为山西博物院的馆藏珍粹。
这座墓中出土了三合六方墓志,详细地记叙着墓主人及其两位妻妾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为其他没有文字记载的北齐墓葬提供了标准参照器物来断代。
厍狄回洛,李百药《北齐书》里有传。墓志中所记厍狄回洛“葬于朔州城南”,斛律夫人的墓志也说“与定州使君……合葬于朔州城南”,而厍狄回洛墓在今寿阳县城西南发现,这就说明北齐时期的朔州应该在今寿阳。《魏书·地形志》“朔州”条记载:“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在并州界。”说明志文所记的朔州,正是寄治在并州界的朔州,即今寿阳县。寿阳县在北齐时就称为寿阳,朔州仅为当时的寄治。
墓志记载,厍狄回洛以太宁二年二月薨于邺,于同年河清元年十二月同其妻斛律夫人、妾尉氏葬于朔州城南。至于薨于邺而为什么葬于寿阳,大约古人也讲究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吧。
榆次什贴北齐墓群
什贴墓群位于榆次区什贴村西约1公里处。
一望无垠的原野上分布着6座高大的封土堆。这里沟壑纵横,黄土堆积十分深厚。从这里往北一些是涧河,涧河由东向西穿越而过,更远一些便是罕山,古称看山。从这里往南稍远是潇河,潇河由东向西流经晋中市城区。
什贴墓群面积约8万平方米,这6座封土堆距离不等,近则三五十米,远则上百米。最大的高十多米,周长五六十米;最小的仅高四五米,周长十几米。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风貌了,因为距离它们形成的时间已经过去了1400多年。尽管它们建造时层层夯筑,非常坚硬,但也抵挡不住风雨的剥蚀和岁月的洗礼。据《榆次县志》记载,这里是北齐韩轨家族墓地。也许还有看不见封土堆的墓被埋在地下,也许附近的断崖沟壑已经冲刷了不少历史的痕迹。不过,这6座封土堆和它们附近的几座烽火台,还是让我们想到了魏晋北朝时期的黄尘古道,狼烟四起,金戈铁马,乃至北齐厍狄回洛、韩裔、韩轨、徐显秀这些贵族们的奢华生活。他们虽青史几行名姓,也不过眼前无数荒丘。
什贴北齐墓群没有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只是2003年榆次区文物管理所对其中一座大墓进行过试掘。这座墓葬被严重盗扰,长长的斜坡竖井式墓道直达墓门,中间有三四处天井。青石门框、门楣、门槛,左右两扇青石板门。门楣上红地白彩绘七朵白云,下方有三朵红白相间的宝相花,中间似四神中的朱雀。门框两侧绘云纹和联珠纹。石板门上也有壁画,只是模糊不清。墓室内一片狼藉,盗洞左一个右一个,纵横交错。有从墓顶自上而下打的,也有从封土侧面斜挖的,有的盗洞甚至挖过了墓底。可见,这座墓葬在历史上不知被盗过多少次。这次试掘,只出土了两方墓志、一个完整的仕女陶俑和许多陶俑碎片。
女俑非常精美,25厘米高,梳双扁平发髻,面相丰满,高鼻细眼;内着绿色圆领衬衣,外着红色双领交叉式长裙,双手于腹前捧一小口尖底陶瓶,似即将去河边汲水,又似汲水归来缓步向主人奉去,婷婷袅袅,出神入化。
一方墓志为方形青石质,边长70厘米,厚12厘米,志文隶书27行,满行28字,共734字。另一方墓志也是方形青石质,边长70厘米,志文隶书20行,满行20字,共387字。志石断为四块,左下角缺。两方墓志同出于一墓,一男一女,又同时迁葬于看山之足,无疑是夫妻合葬。
韩轨,《北齐书》有传,字百年,太安狄那人。少有志操,性深沉,喜怒不形于色。神武帝高欢镇守晋州时,任其为镇城都督。后封平昌县侯、泰州刺史。屡以军功升迁瀛州刺史,进封安德郡公。历位中书令、司徒、大司马、安德郡王。后随文宣帝高洋征蠕蠕时,暴疾死于军中。赠假黄钺、太宰、太师,谥号肃武。子晋明继嗣,天统年间改封为东莱王。轨妹为神武帝高欢所娶,生上党王涣。可见,韩轨家族乃皇亲国戚,豪门望族。
如此规模的北齐墓地并不多见,2006年,什贴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历史文化丛书·文物卷《沧海遗珍》,由本报编辑杜竹青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