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14版:悦读汇
2025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托举精神之美

——赏析余华小说的艺术魅力

衣名

小说是否能够有效地召唤与征用历史,以审视和改造现实的境况,蕴蓄并创生未来的镜像,往往取决于写作者或叙事者是否具备真正的创新意识,这一方面余华以探寻灵魂畛域,描摹主体的图谱,开启精神创作的序列和想象空间:给人以特别的阅读快感和深深的思考余音。

他书写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近日被重新包装再版。统一的装祯风格使它们看上去就像三胞胎,但其写作风格跨度之大却如同隔了祖孙三代,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在细雨中呼喊》显然是马尔克斯席卷全国的产物。那句在读书界风靡一时的“多年以后”,催生了一批作家。他们被这句看似简单的状语晃花了眼,一下子迷失在“时间”的迷宫中。余华曾被誉为这批作家的先锋,并成为其中一个像捕捉蝴蝶搬努力用各种通感“网住”时间的孩子。遗憾的是,他们的蝴蝶已不是飞舞在拉美色彩斑斓的丛林和河流里,而是像钉在木板上的标本,只剩下血肉被风干了的躯壳。

对于“时间”的痴迷使这部作品犹如枝叶疯长的植物,迷乱的细节和意象遮蔽了故事主干。在描写主人公的弟弟落水而死一节中,余华竭力使叙事跳跃起来,连串的时间状语把原有的线性时间关系打碎:“事情发生时……”“几天以后”“当那人失魂落魄地奔跑过来时……”“一直以来……”“看着村里人都向河边跑去时……”现实、过去、回到现实、再到过去、再回到现实……时间像绳子一样不停地在叙述中被拉过来拽过去。在描写河水时他说:“一些来自陆地的东西在河面上随波逐流。”其中“陆地上的东西”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在句中显得很突出,让人以为他在强调“河”与“陆地”的对比之后,接下来会把这种修辞上的对应延续成富有具体含义的描写。但这只是种虚张声势所产生的错觉,其实在整个段落的语境中根本就没有强调“陆地”的必要。不客气地说,在《在细雨中呼喊》全篇中,类似这样过度的表达占据百分之八十。因而读它的感觉像眼睁睁地看着他煞费苦心地揠苗助长,辛劳而无效,到头来他累读者也累。

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风格与它的主题——成长的迷惑和混乱有必然关系,那对于《活着》也同样如此。《活着》的主题是如何面对无处不在的死亡,主人公经历了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的死亡。比较一下余华在两部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已经不再轻易被表面的技巧拉着跑了。在《在细雨中呼喊》里,他总是刻意把十八般兵器全都披挂上身,动用一切可能想到的修辞方式来显示他对死亡的理解是如何与众不同。而在《活着》中,他对亲人去世的悲痛的描写已是相当直接而质朴,主人公只是“哭了又哭”“忍不住哭了”。比较而言,后者对感情的描述更正常、真切,比华丽的辞藻更接近人的内心。也许是巧合,这三部小说从名字上便显示出文风,都准确表露了余华的写作状态。《在细雨中呼喊》非常抒情,不加掩饰地追求浪漫;《活着》很哲理化,表现了一种努力向深处思考的姿态;《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以不动声色的陈述语气,显示出作者对事实本身的尊重。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有意识地砍伐掉所有不必要的枝蔓,随手翻开书页,就会发现大段大段的描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叙事方式,是没有语气、态度、表情的“某某说……”尽可能简洁的对话如同电报一样只有主谓宾,没有形容词、没有抒情,甚至连人物的相貌、衣着、感受,事情的地点、环境都没有。这不禁使我想起毕加索那幅著名的《牛》的创作过程,一大堆色彩、线条被画家一一去掉,最终只剩下一条干净利索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轮廓。

余华笔力深厚,普普通通的场面,别人一笔带过,面目模糊,他却将场面切割成一个个层次、一个个动作,反复皴染,跃然纸上,达到了工笔丰神的效果。不少文段可圈可点,甚至令人拍案叫绝。

余华在1995年写的一篇随笔《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中提到胡安·鲁尔弗的作品让他非常吃惊,因为作者的“描写及其单纯”,却使他“阅读时在心里产生过极其丰富的事实”。由此他深受启发,写到:“从叙述上看,单纯的笔触常常是最有魅力的,它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叙述者的注意力,也使阅读者不会因为描述太多而迷失方向。”

这段话有力地解释了余华从《在细雨中呼喊》到《许三观卖血记》由繁入简的变化原因。表面看来,是先人的作品感染了他、提示了他,实际上这更是一种内心契合的结果。余华抛弃华丽的风格,是他自身表达的需要。《在细雨中呼喊》那种动用全身所有感官的写作方式,一定使他感到了疑惑和不适应。所以,当他看到简洁而纯粹的文风,深藏在体内、更能代表他个性的东西,或者说,是随着年龄增长沉积下来的对成熟表达的需求,终于苏醒了过来,并融入了他的创作。

的确,《许三观卖血记》的简洁明了不仅使我们产生了叙述之外更多事实的联想,也出乎意料地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我们在主人公一生不同的卖血经历中,毫不费力地认出了社会的变幻莫测、大起大落。事实上,很多人的命运不正如许三观一样,犹如一只在狂风巨浪中漂泊的小船吗?侥幸的是,船虽颠簸不止,却没有让我们在可怕的咆哮中丢掉性命。就像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所写,“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呼喊而是忍受,是“以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压”。正因为如此,这种将自身感情极度压缩在冷峻、不带色彩的叙述中的作品,却使人感到异常温暖。

“为有担当多壮志,但倾长情著春秋”。余华通过自己的笔触,抒写了历史之美、人民之美和时代之美的精品,为世纪文学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以其含蓄内敛、博大深沉的生命张力和写作美学,为读者带来共鸣式的情感体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好书推荐

这部追逐AI浪潮的人物传记,值得读一读

基于资深科技记者、作者周恒星对奥尔特曼近10年的观察,他的最新作品《奥尔特曼传》以第一视角揭秘他的AI帝国、权力之路和未来宏图。这是全球首部关于奥尔特曼本人的独家采访,不仅是奥尔特曼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启示录。(新华社) 

《再回首》解码物流新质生产力,重构行业未来

该书收录了何黎明在2011年至2024年近15年间,于国内、国际物流发展大会等场合的讲话,这些讲话跨越“十二五”至“十四五”关键时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行业前沿。一方面该书回顾了物流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强调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当前物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提出了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等方式,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降本的新路径。

(新华社)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