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人文读本
2025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雕凝固的诗意与文化符号

渠家大院石雕栏杆
石雕窗沿
王家大院石雕
百狮园

石不能言最“可人”。

石雕艺术,是用各种可雕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中国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并一直沿传至今。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

晋中境内石雕古迹不仅数量繁多,还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晋商深厚的商业文化、家庭文化、精神信仰,是了解晋商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山西石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大院:寸石生情 雅俗共赏

明清时期的晋中,富商云集,财力雄厚,散发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的民居大院比比皆是,见证着晋商曾经的辉煌。

走进灵石王家大院,院内石雕作品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吉祥花鸟、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等都有表现,既有具体生动的形象造型,又予以一定的哲理内涵;既充分显示出文人士大夫的雅气,又通俗地反映出民间艺术的淳朴,可谓雅俗共赏。下面列举若干件特色作品:

“五子登科”墙基石 国学经典《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后周时期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不仅博学多才,且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先后登科,亦称“五子夺魁”。石雕画面上五个孩子都站在桂树下,一个孩子手里拿着兵器戟,戟上挂着乐器罄;一个孩子拿着如意,表示吉庆如意;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三个桂圆,表示连中三元;另两个孩子一个举着兵器戮,另一个正在夺,一举一夺,表示一举夺魁,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仙鸡送子”墙基石 仙鸡指的是公鸡,公鸡会打鸣,表示功(公)名(鸣)贵子,寓意王家多生贵子。

“飞马报喜”墙基石 科考及第之后,朝廷会派人前往家中报喜。墙基石两边是飞马报喜,画面上的人骑着骏马,腰上别着杏黄旗飞奔而来,往家中报喜,还有喜鹊登梅,意为喜上眉梢。

“指日高升”墙基石 “状元及第,指日高升”,画面生动而逼真。画面中一个人头戴状元帽,身着状元袍,前面有人牵着马,后面有人打着华盖,一看就是新科状元。他用手指着太阳,正可谓“指日高升”。

“乳姑奉亲”墙基石 “乳姑奉亲”出自《二十四孝》中的“唐夫人乳姑奉亲”,说的是唐朝节度使崔山南的祖母在年轻时,念及婆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不便吃五谷杂粮,便用奶水予以奉养。整幅图案表达的是只有在妻贤子孝的家庭中,才会出现玉堂、富贵、清廉、高寿的祥和景象。

“渔樵耕读”影壁 石雕影壁“渔樵耕读”,画面上砍柴樵夫谈笑风生,打鱼长者耐心等待,读书少年专心致志,耕地老丈一丝不苟。渔樵指隐居深山湖海边,以捕鱼、砍柴为生,过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耕读传家更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田园风光之美意。王家人常年驰骋于官场与商场之间,极度向往这种安逸的生活。

“海水朝日”影壁 海水朝日石雕影壁,位于恒贞堡东堡门对面,其构图为一轮红日自海面升起,天空中朵朵彩云飘浮游动,数只蝙蝠披着彩云振翅飞舞,寓意寿山福海、光彩照人。王家大院“海水朝日”影壁两边,有石雕对联一副:“静以养身俭以养性,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表示儒士武夫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忠厚思想品德。

宫灯型柱础石 宫灯型柱础石与主体建筑紧密相连,起承重、防潮、装饰的作用。它是用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高0.5米,整体为宫灯造型,图案共分六层。第一层是鼓,荀子曰:“鼓为天,钟似地。”鼓代表天,所以在最上面;第二层是锦缎,寓意前程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祥双致;第四层是草龙,用以避邪;第五层是钟鼎底座,寓意基业稳固;第六层为回纹,有富贵不断的含义。整个柱础石体现上有天、下有地,锦绣前程好福气的吉祥寓意。

从以上石雕作品不难看出,灵石王家大院装饰得相当考究别致。同时,灵石王家借雕塑的刻画,希望家族兴旺,表达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高尚的品德追求,把物质财富变为精神财富。这些积极的精神能量,正是灵石王家产业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乔家大院“五子夺魁”墙基石 乔家大院东南院门墩正面刻着“五子夺魁图”。画面内容是五个孩童做游戏,在争夺一顶盔帽,盔和魁是谐音字,寓意夺取第一。此图反映了乔家对子孙美好未来的寄托和祝福,寓示着子孙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个个贤能、一举夺魁、光宗耀祖。此雕饰以“励志”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智”这一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内涵。

“鲤鱼跃龙门”石雕 “鲤鱼跃龙门”是乔家大院的一幅石雕,一条鲤鱼置身于滚滚波浪之中,朝着龙门的方向奋力前进。鲤鱼形象被雕刻得十分形象可爱,仿佛马上就可以一跃而过龙门化身为龙。乔家主人以此激励一代又一代子孙发奋读书。

常家庄园杏林清代名人联帖石雕 在晋中商人、名士的宅院中,除了一般的居住区域外,有的还建有私家园林。榆次常家庄园的杏林就是其中之一。杏林有着常家庄园乃至整个榆次最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清代名人联帖石雕。它是山西乃至全国罕见的石雕楹联群,堪称晋中楹联雕刻的极品之作。清代名人联帖石雕选择清代各个阶段共56位书法界代表人物的真迹,刻于石壁上。这56位名家有左宗棠、刘墉、翁同稣、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傅山、赵铁山等,其作品囊括行、草、隶、楷、篆,风神各具,自成一派,件件功力深厚,皆为精品。如果说灵石王家的石雕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杏林中的清代名人联帖石雕,则展示了常家对文化、对读书的向往。榆次常家是晋商中著名的儒商,自古就是书香门第,有以商兴学、投资文化教育的传统,其园林建筑风格也体现于此。

榆社桃阳古楼院石雕与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相比,规模小得多,但是桃阳古楼院中石雕的工艺却毫不逊色,且别具美感。

桃阳村曾是榆社县的富庶之地,良田千顷。新中国成立前,以“四贞堂”为代表的名门大户,皆广有田产,建有豪宅,楼房庭院鳞次栉比。以现房主称谓,由东向西,有刘氏、宁氏、梁氏、李氏等多所宅院。宅院均为二层砖木结构的阁房式建筑。既美观又实用,有的曾为两三进院,连环套建筑群落。尤其是门楼、影壁上的石刻、彩绘,更为美轮美奂。

“鱼形压窗”石雕 压窗石是古代民居建筑中常见的石料部件,其形制布局与窗台类似,可以起到固定、美化窗户的作用。桃阳古楼院“四贞堂”主人李名扬家楼院窗台上的压窗石雕,图案以鱼形为主体,用浮雕形式雕刻有牡丹、桃子。古人多借鱼来祈求多子多福、牡丹寓意富贵吉祥、桃子代表长寿,几种图案组合在一起表达富贵吉祥之意。

“福寿安康”柱础石 柱础石是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用于承受屋柱压力,可起到防潮的作用,可有效预防柱子腐烂。桃阳李虎家楼院门前的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柱础石图案有莲花、蝙蝠、寿字和狮子头等图案。古人多以莲花和牡丹组合寓意荣华富贵、用蝙蝠和寿字组合寓意福寿安康。狮子代表威武、勇猛、辟邪,人们常以其守护门庭,保佑家族平安。

“富贵平安”门墩 门墩是古代民居大门底部起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上面通常有精美的雕饰。李虎家楼院门的一对门墩石雕,图案雕有瓶插月季花、鹿、凤戏牡丹和鹌鹑。月季又名四季花,古人经常以瓶插月季表达四季平安的美好寓意;鹿谐音为“禄”,常被借喻“禄”;牡丹代表富贵。这对门墩石雕寄托着楼院主人李虎期盼其家族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美好愿景。

石刻牌坊:

宣扬礼教 标榜功德

牌坊是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旨在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榆次常家“奉旨承恩”坊 “奉旨承恩”坊是山西历史上为数不多与皇家相关的牌坊之一。其形制为过街四柱三门,外表具有威严、敦厚、古朴、典雅的特征。此牌坊是奉清嘉庆皇帝御旨修建。当年,清政府曾一次赐封常氏九世常万达,十世常怀晦、常怀圩、常怀玠、常怀佩等人从二品到四品的官职,第十一世常秉儒的封职是从三品游击,比他的爷爷常万达、父亲常怀圩低一个级别,但是他还有加二级的嘉奖,这个牌坊是他为爷爷和父辈所立,所以未刻皇帝对自己的恩典。

牌坊上的文字多为石刻,东向刻有一副楹联:“田畴连阡陌不及经典充箧笥,邸肆跨坊曲何如意方遗子孙。”东上竖额为“奉旨”、东中匾为“继序绍述”、东左匾为“大有庆也”、东右匾为“安且吉兮”;西向也刻有一副楹联:“圣人遗迹德和礼天之助乃顺也,贤者传世俭与廉人之助则信哉。”西上竖额为“承恩”、西中匾为“齐庄中正”、西左匾为“锡兹祉福”、西右匾为“敬其所尊”。楹联文字为常氏书法家真迹。从文字内容上不难看出,此石雕牌坊象征着榆次常家对先祖、圣人的尊崇,体现出常家对上天的感激、敬畏之心,表达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

太谷北六门刘氏石牌坊 太谷北六门刘氏石牌坊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的砂石牌坊,由坊座、坊身、坊顶构成。坊座由8块抱柱石合抱四柱,高6米、宽约5米,由柱础石、三门、歇山式屋顶组成,仿木构造,雕刻繁复,等级较高,绝伦的石雕、精美的纹饰、苍劲有力的书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家族茔冢牌坊的实物典范。

太谷白燕张氏茔冢石牌坊 张氏茔冢石牌坊为四柱三门的砂石牌坊,高3.8米、宽5.5米。坊座由8块抱柱石合抱四柱,意为八面威风。坊身中门装饰雀替一对,上饰琴棋、玉佩、仙桃、鼎,栏额上饰福禄寿。坊顶四柱上座朝天张口四狮,头向南方、相互顾盼,坊刹置鼎一尊,整体牌坊雕刻繁复细腻、线条流畅、别具一格,如此雕刻工艺复杂的牌坊体现了匠人与族人的智慧,为晋中地域石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太谷龙泉寺石牌坊 龙泉寺石牌坊为四柱三门的砂石牌坊。坊座由8块抱柱石合抱四柱,上雕鼓一面,寓意八面威风;共雕石狮24只,有动有静、上下呼应,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象征着出入大吉、事事如意、事业有成。坊身采用浮雕、镂雕的形式,雕刻细腻、内容丰富,展示了石雕匠人精湛的工艺。

兵宪石牌坊 兵宪石牌坊位于和顺县城中和街北端,又称“兵宪牌坊”。明末,一位名叫药济众的和顺举人,从山东返乡探亲,不料遇上农民起义军攻打和顺城,药济众率领和顺民众奋力抵抗多天,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多年后,药济众的学生刘弘光担任巡按山西监察御史,为纪念老师的英勇事迹,主持修筑了这座“兵宪石牌坊”。兵宪石牌坊由88块青石砌成,雕刻图案以人物、动物、战事为主。城门楼图案、石兽浮雕、人物场景等图案同时浓缩在这座石牌坊上,且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在山西省同类建筑中极为罕见。

牌坊为四柱三门,高9.57米、宽8.5米,四根石柱支撑,中间两根高5.9米,两旁高4.6米,每根石柱前后各护有两石,上各雕有一大狮、两小狮,共24只,石狮神态各异,状似嬉逗,憨态可掬。石柱两边,刻荷花牡丹,花纹细腻流畅。中间横梁长3.3米,下端两面分别刻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图案。二层中刻“中宪大夫昌平兵备察司副使药济众”字样。三层雕“十八学士登瀛洲图”,人物形态,城池仪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四层中刻“陵京锁钥”四个大字,右款“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门生刘弘光”,左款“山西辽州和顺知县路从中、史典陈应奎、儒学教谕赵志弘,崇祯岁次辛未孟冬吉日建”。上层为双凤朝阳图,中间一竖匾刻“恩荣”二字。顶端为出檐斗拱原殿顶,三层五顶。整个牌坊结构精巧、气势雄浑,尤其是牌坊上的部分人物头像镶嵌于城门楼上,极具个性,且他们表情各异、神态逼真,生动展现当年的和顺古城风貌。

门窗门墩:花样百出 祥瑞盈盈

门是进入一座建筑物的开端,窗则相当于建筑物的眼睛。晋中商户、宅邸中,其门窗往往精雕细琢、花样百出、祥瑞盈盈,让人观之身心愉悦、流连忘返。

宅门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宅门前的抱鼓石则是彰显宅门文化和屋主身份地位的语言符号。

抱鼓石,俗称“门墩”,其形状有抱鼓形、狮子形等多种造型,纹样丰富多彩,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器物什锦,衬以琴棋书画及绶带点缀彰显吉祥美好,在圆与方中求变化,以默默不语、凝重沉稳彰显住宅与居者的不凡气韵。

在众多大院中,祁县渠家大院把晋商建筑中的门窗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渠家大院长裕川茶庄的石雕门脸,位于南一院大门处,是一件浮雕作品。浮雕高约15米、宽约10米,大门、窗户全部被石雕雕饰包围,从墙脚到墙头全部由石雕构件组成,内容有人物山水、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形象,是祁县境内最为精美的石雕作品,也是中国现存最精美的石雕门脸之一。

这座石雕门脸立面为四柱三间结构,柱头雕刻荷叶,四柱柱础是硕大的方形花瓶,寓意“平安”。瓶上为仰莲瓣,上面托着楹联,施用阴刻技法雕刻。两副楹联,一副写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楷体,张思睿手书。另一副写有“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楷体,祁寯藻手书。

石雕门脸的雕饰自上而下分为多层,刻有花样繁多的平安象征物。仔细观察可见,此石雕门脸有中西合璧的混搭,表现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接纳。

渠家大院长裕川茶庄南院正房门墩石雕雕饰西面为“龙马负图”,东面为“麒麟吐玉书”。雕饰采用高浮雕,将“麒麟”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雕刻的线条十分流畅,使得整体雕刻非常生动、形象、逼真。

渠家大院牌楼院的石雕门墩上,雕饰图案是盘子里放三个圆形果实,名为“连中三元”。这一形象看似简单,但由于使用高浮雕技法,雕饰逼真。“连中三元”中,“三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考试的第一名,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图案常用三枚桂圆、三枚荔枝、三枚香橼、三个圆环相套等表示,所谓“里不同俗”但取意相同,皆表示旧时对读书人的吉利赠言或贺词。“连中三元”雕饰,表达了渠氏长辈对后辈的期许。

渠家大院的石雕栏杆地处平地,呈南北走向,与走道平行,分为两段,中间留口供人进出。观其作用,是为了把走道与院落分割,当然还有装饰的作用。由此,人们把一进院称作栏杆院,既给人以两个院的格局印象,又能产生开阔的大院视角。青石栏杆总长17.5米、高1.75米。栏杆上下左右对称,显得整齐统一,自上而下分成三个部分,由上下两条腰线分开,腰线上下是立柱,最上面是寻杖,也叫扶手,上面雕饰居中是硕大的方形石雕件,中间雕饰牡丹花,周围环绕几何纹。图案规整,刀法流畅,给人庄重大气的感觉。

门枕石是门墩的一个类型,因其雕成枕头型或箱子型,所以叫门枕石。王家大院恒贞堡松竹院后院侧门处的“招财进宝”门枕石,被称为王家大院的镇院之宝。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雕刻图案向世人传达出了多重信息。门枕石上雕刻的人手里牵着狮子,狮子背上驮着丝绸和法螺,让我们联想到丝绸之路。在这个画面中,丝绸和法螺被看作两种文明的代表,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被交换、被转运,人类文明也在这万里迢迢的贸易通道上传递、播撒。另外,在丝绸之路上帮助我们先民走出沙漠、完成运输任务的是骆驼,而狮子代表异域文化中的运输劳力。因为承载了历史,所以它比大院里任何一块石雕都更有分量。

过门石即石头门槛,是解决大院内外地面高差、材料交接过渡、起美观作用的石板。

“一路连科”过门石位于王家大院“乐善堂”客厅,用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门槛把它分为里外两部分,上面雕刻一只鹭鸶,两边有荷花,荷花又称莲花,一鹭莲荷,取谐音“一路连科”,希望子孙一路连科、连连高中。荷花与里面的燕子组合,寓意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三公三孤”门枕石位于王家大院视履堡桂馨书院门前,造型奇特,国内少见。左右门枕石上,分别雕刻大小六只狮子,寓意三公三孤。三公是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是三公的副职,少师、少傅、少保。桂馨书院门枕石,左三狮象征三公,右三狮象征三孤,被用作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的祝吉词。通常人家的狮子滚绣球,大都是狮子大、绣球小,左雄右雌,而这里却一反常态,绣球大、狮子小,一个绣球上有一大二小三只狮子愉快戏耍,酷似现在马戏团的狮子滚绣球杂技。

“岁寒三友”石雕门框,是王家大院石雕中的又一精品。整个门框用上、下、左、右四块青石雕刻而成,衔接处非常巧妙地设在竹节处,不经意看,会以为是一整块。整个门框的构图非常完整,底部雕刻寿石盘根,寓意少小打基础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同样做人也需踏踏实实;两边雕刻有竹子,竹子有“出土先有节,凌空本无心”之意,院主人意在让后人学习竹子虚心向上的品质,希望他们的生活和事业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顶部刻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交相杂错,并有喜鹊跃然其上,是主人期盼后人能够通过十年寒窗考取功名,迎来喜鹊报喜。更是告诫后人,越是身居高位,越应当学习松、竹、梅的高风亮节。一道竹门概括了“求学应踏实、做人需上进、为官要清廉”三种意境。在这些竹节上还刻有造型各异的小竹竿,明解缙有诗云:“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书塾配竹门,堪称一绝。

如果说石门窗带给人的是雍容华贵之感,抱鼓石给人的则是简约、细腻的体验。榆次老城的抱鼓石堪称艺术精品,是山西境内抱鼓石的杰出代表,其古朴典雅,精致美观,表现出特有的制作工艺。

榆次老城的抱鼓石,大致可分为“螺蚌抱鼓石”与“如意抱鼓石”两大类。螺蚌式抱鼓石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上部为抱鼓石。外形整体对称,抱鼓石的起势呈现出突兀向外的状态,犹如背负外壳的螺的外形,故得名为“螺蚌抱鼓石”。此石鼓面和底座无过多雕琢,整体外形删繁就简,流畅的外轮廓线条,构图丰满大方,沉稳厚重,让人感到很踏实。榆次老城中的抱鼓石有着相当丰富的装饰纹样,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到各色人物、日月星辰,再到神话传说,各种题材应有尽有。而把人物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叫做“四逸图”。

“四逸图”运用浅浮雕、组合雕的方法,表现了渔樵耕读的平常生活,寓意做事勤恳专注、各司其职:一组抱鼓石上刻有一位渔夫,屈膝坐在石头上,两眼微睁,头稍稍低下,看着水面的动静,手拿鱼竿正在垂钓,可谓是闲情逸致。身旁有一竹篓,钓竿没入流水中,渔夫耐心等候。远处的山上长着葱郁的柳树,枝繁叶茂,枝叶不断持续到山的顶端。另一组抱鼓石上刻有一位樵夫挑着扁担,还刻有太阳被飘带似的云遮住的场景。

石兽:生灵活现 吉祥符号

石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动物类雕刻作品,意在装饰宅院,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中国古人好以动物表达自己的志向、传达深刻的寓意,因此热衷于创作动物类题材的艺术作品。在晋商大院中,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动物,在雕塑家的雕琢下活灵活现,仿佛是上天派往人间的使者,传递吉祥、喜乐、幸福、安康。

祁县晋商大院的石兽类雕塑很有特色。渠家大院戏台院有两只石狮,造型十分相似,但工匠却巧妙地对其进行区分:雄狮脚踩绣球,代表喜庆祥和;雌狮脚踩小狮子,代表子孙后代,富贵延年。石狮也同样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雄狮挺胸而立,刚健豪迈,显得威武而强壮;雌狮体态肥满,性情温柔。统楼院门墩上雕有莲子,取“莲生贵子”之意,下面雕有麒麟,两个图案一整合,犹若一幅“麒麟送子图”,寄托了渠家主人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乔家大院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独具个性;统楼院门墩上的石雕——博古香炉上有四只狮子,表示香火不断、四时如意、喜庆吉祥;新院门柱顶石上雕着一只犀牛,鼻孔冒烟,旁有梅树,表示喜气盈门。此外,还有“马上抱子”“马上封猴(侯)”等雕塑,这些雕塑均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逼真,体现着乔家对生活、事业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去过榆次常家庄园的朋友,想必对常家庄园的百狮园印象深刻。百狮园中共有108头石狮,均由常家搜集而来,它们创作于不同年代。产地来自全国各地。这里众多的石狮雕刻,无论体量大小,均显得或威武高贵、或憨态可掬,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为了增强装饰效果,庄园的狮雕多为头大脸阔、额隆颊丰、箕口肉鼻、前额突出。从头部到项背披有涡旋式鬃毛,胸饰璎珞环饰,脖颈上挂有铃铛,形态或俯首缩足。雌狮掌抚幼狮,有的还背负其子;雄狮则脚踏绣球,嘴衔彩带。这些作品较多地汲取了民间传统的舞狮艺术成分,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祥瑞寓意。

此外,晋中境内还有大量石窟和摩崖石刻、寺观园林石刻,以及石屏风、石雕旗杆、影壁、望柱、桥梁石雕等,花样繁多、精彩绝伦,不同石雕传递着不同的意义,既是雕刻艺术,又饱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见证着人类悠久的文明史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本期人文读本由本报记者闫淑娟根据《爱上晋中》文化丛书之《品味晋中》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