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潜伏性感染:无声的威胁与科学应对
晋中市传染病医院 李向红
作者简介
李向红,副主任医师,晋中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
目前主要从事结核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工作30余年,在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及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山西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晋中市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主任委员。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去年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108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已连续四年上升,结核病重新成为“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我国2023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4.1万,结核病发病数排世界第3位,这显然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什么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是指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也就是说患者无咳嗽、咳痰、发热等结核相关的临床症状,痰液检测不到细菌,影像学如胸片也正常,只是结核免疫学检查为阳性。
二、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
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我国是全球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5岁及以上人群为18.08%,15 岁及以上人群为20.34%,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男性高于女性。
三、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为什么要预防性治疗
研究表明,有5%至10%的结核感染者会在其一生中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大部分发生在初次感染后5年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库”。
预防性治疗,是指向被认为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排除结核病后,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发展为结核病的额风险。由于目前卡介苗对成人无保护作用,对结核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发生的风险,保护效果可达60%至90%。
四、我国现阶段确定的预防性治疗目标人群
由于结核潜伏性感染人数较多,不可能对所有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我国现阶段优先推荐将以下人群作为预防性治疗的对象:
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感染者。
2.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中的结核感染者。
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感染者。
4.其他人群:需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长期透析治疗、准备器官移植或髓移植者、矽肺忠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结核感染者。
五、如何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
全球至今仍缺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目前检测结核感染的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对分枝杆菌蛋白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反映机体是否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主要有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大类。
(一)皮肤试验
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是以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作为免疫原,检测机体是否受结核杆菌感染。由于PPD与卡介苗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抗原成分相同易出现假阳性。
2.结核抗原皮肤试验(EC)。是采用重组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抗原作为免疫原,检测机体是否受MTB感染。不受卡介苗和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特点,但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
(二)γ干扰素释放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成本相对高,试验操作相对复杂,不适合在基层实验室开展,但具有不受卡介苗接种和多数NTM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六、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
结核病患者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可分为两种: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
1.化学性预防治疗方案。我国目前推荐的结核预防性治疗化学方案主要有6至9个月单用异烟肼每日方案、3个月异烟册、利福丁联合间歇方案、3个月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方案、4个月单用利福平方案。
2.免疫预防性治疗方案。近年来,全球在积极探索结核疫苗及生物制剂的研究,从而为结核潜伏感染者提供免疫预防性治疗的更多选择。目前我国可用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免疫生物制剂是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预防效果和化学性预防治疗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