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2025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润新绿祭故人 春野含墨护新生

清明,是落在春分与谷雨之间的节气信笺,亦是镌刻于华夏血脉的文化烙印。当细密的雨丝浸润山野,当淡青的炊烟缭绕坟茔,这个传承千百年的节日,总以最温柔的方式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于追思中触摸生命的来处,在传承里锚定文化的根系……清明,这既是对先人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的郑重丈量。与我们踏上这场清明之旅,愿您能听见:细雨落处,是文明拔节的声音;追思尽头,有万物生长的力量。

文明祭祀 多元表达

清明时节,春风拂柳。在这个充满思念与缅怀的日子里,我市群众纷纷以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式祭奠先人,传承清明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祭奠先人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式……”4月2日,为营造文明、绿色、安全的祭扫环境,榆次区潇河湾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倡导居民以鲜花祭祀等文明方式缅怀亲人。社区工作人员不仅通过张贴海报、在微信群发倡议书等方式展开宣传,走入各楼栋、小区广场,向居民发放倡议书,耐心讲解文明祭扫的意义。

“鲜花祭扫等文明方式,不仅能够减少火灾风险,也更符合现代文明的理念,让祭扫庄重且不失温情。”听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居民张先生表示,今年清明节,他响应倡议,要采取更环保的祭扫方式,“以前总是烧纸钱,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现在选择鲜花祭祀,既环保又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市民李静文来榆次工作几年了,她表示,这些年她都是通过网络云祭扫平台,为远在故乡的祖母献上一份跨越时空的缅怀,“虽然不能亲自到现场,但这样祭扫也很有意义。”

这些年,通过追思会缅怀亲人的家庭越来越多。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打算在家里办一场简朴而温馨的家庭追思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怀念逝去的亲人,共同回忆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祭扫方式更加温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人。”王先生感慨道。

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让厚养薄葬的理念得到更好的诠释,也让清明节成为传承文化、弘扬孝道的重要载体。 (张颖)

万物生长 春和景明

一草一木皆春色,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与春节、端午、中秋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以清明最为特殊,它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命名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蕴含人文与自然两大内涵,体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祭扫和踏青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每当清明时节,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怀着敬畏和思念之情,回家乡祭扫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尊敬……”4月2日晚,市民张铭在书房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讲解清明节的渊源。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谈及清明节的由来,张铭说,现代清明节的民俗包含古代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的起源据传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为纪念介子推,人们将他去世当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魏晋时期,在介子推的老家一带寒食禁火颇严,时间也较长。到宋代,寒食节开始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合,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也被清明节所吸收。

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独特气候景观,而这种温润的降水正是万物生长的催化剂:紫云英在稻田里编织紫色地毯,早稻秧苗在薄膜下舒展新绿,就连城市行道树的嫩芽也泛起油亮的生机。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凝结着先民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土壤墒情与光照时长的微妙平衡,在此刻化为最适宜播种的生命窗口。

祭扫的纸灰化作春泥,踏青的足迹唤醒土地。清明的真谛,在万物生长中愈发清晰——这不是终点的祭奠,而是生命的接力。(张凯鹏)

梨花风起 平安出行

梨花风起正清明。春意盎然之际,踏青扫墓之时,群众祭扫、出行需求增多,道路交通压力增大。为方便广大群众出行,共同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秩序环境,晋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清明节“两公布一提示”,提醒广大交通参与者合理选择出行时段、路线及出行工具,安全出行,文明祭扫。

今年清明节假期为三天,据介绍,全市交通出行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中短途自驾需求集中释放,出行比例较平日大幅提升;踏青旅游客流较往年明显增多,景区周边道路压力增大;祭扫车流仍占据交通主流,墓区周边道路将出现阶段性大流量。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期间全国收费公路继续实施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这一惠民措施预计将吸引大量车辆涌入高速路网,高速公路的小型客车流量较日常将出现显著增长。

根据日常监测数据及清明假期交通特征分析,预计今年清明期间,普通公路车流量将较平日增长超五成,其中小型客车占比突出。

晋中交警特别提醒:清明祭扫与踏青出游叠加,交通压力陡增,广大驾驶员需绷紧安全弦。出行前请做好车辆检查,提前规划路线;驾车时严守交规,杜绝超速超员、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遇雨天或湿滑路面应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车距;车流密集路段需控制车速,保持横向纵向安全距离。特别提醒农民朋友,切勿乘坐货车、拖拉机出行,杜绝人货混装。 (武玲芳)

殡葬改革 破旧树新

殡葬改革迈小步、不停步。清明节来临之际,很多群众新奇地发现,我市加大宣传力度,倡议为逝者选择树葬、壁葬、草坪葬、花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这正是我市推动殡葬改革的举措之一。

殡葬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殡葬改革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重要途径,正逐步深入人心。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工作要求,部署推进全市深化殡葬改革专项行动,一系列制度先后铺开:公布实施了《晋中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印发了《晋中市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晋中市深化殡葬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关于成立全市殡葬设施用地服务保障工作专班的通知》《关于开展全省殡葬服务收费政策落实情况跟踪督导的通知》《关于减免全市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费用的通知》《关于做好殡仪馆运营和服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遗体和骨灰处置工作流程的通知》《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的通知》等,对殡葬工作逐步规范管理,将惠民殡葬政策由困难救助向适度普惠拓展,补齐民生服务短板,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市殡葬改革领导组建立工作专班,统筹市、县两级民政、自然资源、编办、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力量,采取每周线上调度、线下督办、会议培训、点对点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建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项目推进台账,每周印发殡葬改革工作通报,形成深化殡葬改革的合力,开启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加速度”。 (闫淑娟)

便民服务 贴心暖心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这个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里,晋中市殡仪馆以一系列创新且人性化的便民举措,为市民带来了全新的祭扫体验,让清明更“清明”。

4月3日,记者走进晋中市殡仪馆,文明祭祀的氛围扑面而来。馆区外停车场围墙上,“文明殡葬、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的红底白字铁质标语格外醒目;东门入口和得炳楼南,“文明送别永远怀念”“文明祭扫”的大型绢花牌匾庄重而温馨。馆区内,文明祭扫宣传条幅随风飘动,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文明祭扫倡议书》。

为了弘扬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市殡仪馆大力倡导“无火祭扫”。为此,专门设立了“祭祀用品收集处”,引导祭祀群众将祭祀用品统一定点放置,由工作人员在焚烧炉内集中焚烧。同时,开展“鲜花换冥币”活动,全面推行鲜花祭奠、丝带寄语等无火化祭扫方式。

在服务方面,市殡仪馆更是做到了精细化、人性化。馆内设立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应急药品、开水、纸杯、毛巾、雨伞等物品,为祭祀群众配置火钩、香炉,并及时清理祭扫垃圾。所有工作人员在祭扫高峰期提早到岗,车辆疏导人员、外雇保安提前半小时到岗,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群众提供温馨、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

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感慨地说:“以前清明祭扫,到处都是烧纸钱的,烟雾缭绕,环境也不好。现在好了,市殡仪馆倡导文明祭扫,还有这么多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感觉既方便又暖心。”

营造平安有序、文明祥和的清明祭祀氛围,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此时的清明更添一份温暖与敬意。(王爱媛)

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我市各地都迎来了祭扫小高峰,加之春季天气干燥少雨、风力较大,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连日来,全市各县(区、市)纷纷召开森林防火安全部署会议,明确任务、迅速行动,压紧压实责任、完善制度措施,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加强源头管控,筑牢防火屏障。

生态护林员是森林防火中的“第一道防线”。4月2日一大早,祁县来远镇盘陀村护林员刘宝全就踏上了巡山路。“最近天干物燥,一点火星都可能酿成大祸,容不得一丝马虎。”刘宝全每天都会深入负责的林区,围绕森林防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砍伐等方面,认真开展巡山护林工作,实地掌握重点区域的林情,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稳定。

在我市,还有无数像刘宝全这样的专职护林员,他们在各重点林区全天值守,形成网格化巡查网络。

森林防火,宣传为主。为了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民众防火意识,我市各县(区、市)林业局还组织工作人员、护林员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面对面提醒群众在清明祭祀和农事生产活动时要绷紧“森林防火弦”,杜绝“带火入山”,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同时,各地加大对重点路口和时段的巡逻力度,在进出林区的关键路口,设置“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检查点,24小时安排专人值守,积极劝导村民文明祭祀,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此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民政局纷纷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市民严格遵守森林防火和禁燃禁放相关规定,不在山林、草地等易燃区域使用明火;采用“云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形式,推动形成文明祭扫新风尚,用文明新风传承清明文化。(李娟)

记者手记:

让思念在春风里生长

记者 史俊杰

清明时节,春雨浸润着思念的土壤。当我们在墓园见证白菊替代纸灰,在云端看见烛光连成星河,恍然惊觉:传统从未沉睡,它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重生。

那些选择鲜花祭扫的老人,将环保理念化作指尖的温度;在元宇宙搭建纪念堂的年轻人,用科技为思念插上翅膀;围坐讲述家族故事的家庭,让血脉在回忆中汩汩流淌。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实则是文明演进的无声证言。

在云祭扫平台的数据后台,我们看见更令人动容的景象:他们上传的不仅是照片与留言,更有自己创作的诗歌、绘制的数字画像。科技赋予的不仅是新载体,更是情感表达的无限可能。当“00后”主播在直播间讲述红色家书时,弹幕里飘过的“泪目”“致敬”证明: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始终是清明最动人的底色。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望,从介子推割股的忠义,到白居易“棠梨花映白杨树”的凄清,清明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密码。而今,当“00后”用AI修复老照片唤醒记忆,当Z世代在元宇宙搭建纪念堂,我们欣喜地看见:这传承两千年的文化基因,正在时代土壤中萌发新芽。

当绿色祭扫成为新风尚,当云端追思打破时空界限,我们的节日清明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注脚——让思念在春风中生长,让生命在传承中拔节。

报眉 / 郝成圆

制图 / 郝成圆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史俊杰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