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死的癌症”,让生命不再颤抖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雷文馨
作者简介
雷文馨,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常委,山西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常委,晋中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委,晋中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晋中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睡眠障碍专业组组长,晋中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介入专业组组长,晋中市“十百千”人才专家型人才。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1000万患者,其中近半数在中国。尽管公众常将其与“手抖”关联,但这一疾病远非如此简单。它的症状复杂、病因未明,且可能悄悄蚕蚀患者的生活质量。帕金森病不是“老年专属”,约10%的患者在40岁前就收到这份“邀请函”!本文带你科学认识帕金森病的真相。
症状:不只是手抖那么简单
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是大脑中负责运动协调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死亡,导致神经信号传递障碍。其表现如下:
1、典型运动症状
抖:安静时手抖得像在搓丸子,一干活反而冷静了,但约30%的患者终身无抖。
慢:刷牙、系鞋带等日常动作变得缓慢费力,写字逐渐变小,仿佛在练微雕。
僵:走路时双臂不摆,表情凝固成“扑克脸”,转身像生锈的机器人一样,类似慢动作回放。
倾:身体前倾,慌张步态,易跌倒,晚期可能出现“冻结步态”(突然无法迈步)。
2、你以为帕金森病只是抖、慢、僵、倾?它还会玩“隐身术”!
嗅觉减退:闻不到榴莲的臭味?可能是帕金森病提前5年发的“预告片”!
便秘:肠道蠕动变慢,仿佛装了减速带。
梦境大冒险:睡觉时拳打脚踢,演动作片(REM睡眠行为障碍)。
情绪过山车:抑郁、焦虑、幻觉……大脑剧场偶尔“脱线演出”。
以上这些奇怪的表现称为“非运动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老了正常”,千万别大意!
病因:环境与基因的“共舞”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仍是未解之谜,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暴露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约10%至15%的患者有家族史,LRRK2、PINK1等基因突变已被确认。
环境:长期接触农药(如鱼藤酮)、重金属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肠道菌群假说: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可能始于肠道,经迷走神经“爬行”至大脑。
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元能量代谢异常导致细胞凋亡。
近年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可能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亚型的集合,不同亚型的进展速度和症状差异显著。
诊断:没有“金标准”的挑战
帕金森病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药物反应。
1、临床评估:通过“MDS-UPDRS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分。
2、左旋多巴试验:服用多巴胺药物后症状显著改善,支持诊断。
3、影像学辅助:DAT-SPECT检查可显示多巴胺转运体减少,但价格昂贵。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手抖≠帕金森病!具体情况需医生根据病情进行专业鉴别。
治疗:逆转战局!人类VS帕金森
虽然无法根治,但科学家和医生已备好“武器库”:
1、多巴胺补给站。
左旋多巴(黄金标准药):伪装成多巴胺混进大脑,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失控跳舞”(异动症)。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激活接收站,适合年轻患者。
2、脑内GPS手术。
DBS脑起搏器:在脑内装个“遥控器”,用电脉冲平息颤抖。
3、运动是良药。
太极拳、舞蹈、拳击……动起来能延缓病情,还能召唤多巴胺!
4.未来科技剧透。
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纳米机器人……科幻片里的招数正在实验室孵化!
与帕金森共处的“生存指南”
1、家居改造:防滑地板、扶手、宽松衣物——让家变成安全屋。
2、吃货攻略:高纤维+高蛋白错开吃,避免和左旋多巴“打架”。
3、心理Buff:加入病友群,吐槽比吃药还管用!
4、名人助阵: 迈克尔·J·福克斯(《回到未来》男主)30岁确诊,成立基金会狂砸10亿美金研究;拳王阿里用毅力对抗疾病,点燃奥运圣火震撼世界。
结语:希望永不掉线!
帕金森病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人类征服它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1、AI预警系统:通过打字速度、步态预测早期风险。
2、肠道菌群助攻:调整肠道微生物或成新疗法。
3、药物快递2.0:纳米胶囊直送大脑,精准投递不迷路。
最后请大家一定牢记:早发现、早治疗、保持乐观——你就是自己的超级英雄。如果发现手抖、动作慢、表情变“冷漠”,别犹豫!速去神经内科解锁“诊断副本”,早期干预能一键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