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5年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认识痛风,守护健康身体

晋中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梁静瑛

作者简介

梁静瑛,晋中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医学内分泌分会常委,山西省心血管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中医药科普分会常委,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会全科及老年友善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委员,山西省基层卫生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每年的4月20日被定为“世界痛风日”(又称“全民关注痛风日”),这一日期源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界值——当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时,即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而长期高尿酸是痛风的直接诱因。如今,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痛风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我国痛风患病率逐年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继“三高”后的“第四高”。痛风这一“隐形代谢杀手”该如何防治?今天好好科普一下。

年轻人痛风患病率上升,和下面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

1.高嘌呤饮食:现在很多年轻人偏爱海鲜、动物内脏、火锅等高嘌呤食物,这些食物都会让体内尿酸在不知不觉中升高。

2.过度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排泄,还能促使尿酸生成增加。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白酒也会增加痛风风险,每日饮白酒100ml,痛风风险增加32%。很多年轻人在聚会、应酬时频繁饮酒,为痛风埋下隐患。

3.含糖饮料摄入过多:不少年轻人把饮料当水喝,殊不知饮料中的果糖可直接促进尿酸合成。

4.运动量不足:长期久坐不动,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肥胖率上升,会影响尿酸的正常排泄。

5.作息不规律:熬夜、日夜颠倒等不良作息会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影响尿酸的排泄。再加上精神和身体的过度劳累,就会诱发痛风发作。

痛风有哪些症状表现?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但尚未发生痛风。从血尿酸增高至出现症状可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甚至终身不出现症状。

2.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足跟、踝、膝等下肢关节,指、肘、腕关节亦可受累。

3.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至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4.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反复发作关节的周围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不易愈合。慢性痛风石关节炎会导致关节持续肿痛、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还会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变等。

痛风的危害仅是关节痛吗?痛风如果不及时治疗,危害可不止关节疼痛那么简单:

1.关节破坏:反复发作的痛风会导致关节出现痛风石,使关节骨质破坏、畸形,最终影响关节功能,导致残疾。

2.肾脏病变:尿酸盐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引发急、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急性尿酸性肾病可导致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慢性尿酸盐肾病可引起夜尿增多,晚期出现肾功能不全;尿酸性尿路结石会导致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等。

3.代谢综合征: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

4.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血尿酸浓度每升高60μmol/L,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增加26%,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30%,男性分别增加9%和17%。

5.心理健康影响:慢性疼痛与活动受限易诱发焦虑、抑郁,降低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治痛风呢?

1.早期筛查很重要。成年男性、绝经后女性及高危人群(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嘌呤饮食、酗酒者等)应每年检测血尿酸,及早发现高尿酸血症这个“隐形杀手”,以便及时干预。

2.调整生活方式是基础

合理饮食: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沙丁鱼、凤尾鱼等;减少中等嘌呤食物摄入,如牛肉、羊肉、猪肉、豆类等;可适量食用低嘌呤食物,如牛奶、鸡蛋、大部分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高嘌呤食品对尿酸影响不大,痛风患者可以食用豆浆、豆腐等。每天饮水2000至3000ml,以白水为宜,促进尿酸排泄,不建议喝浓茶、碳酸饮料,严禁饮酒。

坚持运动:规律进行中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走路、慢跑、骑车等 ,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和关节损伤,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制动。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痛风发病风险。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尿酸排泄。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每晚尽量保证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利于尿酸排泄。

药物治疗需规范:确诊痛风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关节负重,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长期滥用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期患者,治疗核心是长期维持血尿酸在理想水平 ,根据患者情况,医生会选择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或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患者需按医嘱坚持规范降尿酸治疗,定期监测血尿酸等指标,不能因为关节不痛或血尿酸水平正常就擅自停药。

痛风虽然可怕,但它又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只要我们重视起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早筛查、早治疗、早达标,科学管理,就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痛风。只有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及社会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代谢守护”,远离痛风之痛,不再让“痛风”变“痛疯”。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