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觉发育、听力筛查及听力保健,你了解吗?
晋中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专家 张敏
作者简介
张敏,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晋中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晋中市医学会科普专委会委员,晋中市卫健委“2024年度专家型人才”。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语言和社会交往功能的基础,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不仅会使听力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儿童语言发育以及情感、心理上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最终让听损儿童能够正常交谈。
一、胎儿听觉发育
听觉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声音和辨别声音,通常把感受声音的能力叫做听力。听力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听觉通路的正常与外界环境的声音剌激。实际早在孕期,听觉的发育就已经开始。
二、出生后听觉发育特点及保健措施
【1月龄】
(1)发育特点:宝宝已有了听觉,大部分的宝宝在出生24小时后对听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应,对说话的声音很敏感。一周后,听力发育渐趋成熟,他会密切注意人的声音,特别是父母的声音。对音乐有特殊的兴趣,也会对噪声比较敏感。在宝宝身旁说话,宝宝会将头转向熟悉的声音和语言。
(2)保健措施:这段时期是大脑接受语言及听觉刺激最敏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听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智力及心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早期监测非常重要。即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在以后仍要观察其对声音的反应。对于这个月龄的宝宝,一般听到60dB以上的声音如关门声、音乐声音等,他的双臂会突然向内屈曲;如果睡觉时突然遇到较大声响会觉醒睁开眼睛,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觉醒反射。
【2月龄】
(1)发育特点:听力发育更加成熟,能够辨别不同声调和强度的声音。对人们的谈话很有兴趣,能够注意到听和说之间的顺序转换;对熟悉或陌生的声音会有不同的反应。会发声并等待大人的反应。此时婴儿能倾听音乐的声音,对轻快、柔和优美的旋律表示出愉悦的情绪,而对噪声表示不快,或用哭表示拒绝。
(2)保健措施:大人可以轻声和宝宝说话,或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在宝宝的不同方向发出声音,宝宝会向声源处转动头部。
【3-4月龄】
(1)发育特点:3个月的婴儿在活动中听到声音时,常常表现为停止活动然后出现定向反应,慢慢将头转向声源方向。4月龄时能区分大人的讲话声,能辨别不同音色,区分男声女声,听到妈妈的声音会很高兴。对语言中表达的情感很敏感,温柔好听的声音会引起宝宝微笑、手脚晃动等积极反应。
(2)保健措施:可以继续之前的听力训练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听力初筛没有通过,42天复查仍没有通过的婴儿,要在3月龄时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
【5-6月龄】
(1)发育特点:对各种新奇的声音都很好奇会定位声源,听到声音时,能“咿咿呀呀”地回应,对音量的变化有反应。若声响在一侧耳朵的下方,头先转向声响一侧,然后再低头朝下。若声音在一侧耳朵的上方,头先转向声音的一侧,然后再向上看。
(2)保健措施:6月龄是进行听力保健的重要时间段之一。如果发现该月年龄的婴儿不会寻找声源,提示可能存在听力损伤,需进一步检查。
【7-8月龄】
(1)发育特点:倾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和别人发出的声音,逐渐能把声音和声音的内容建立联系。叫名字有反应,能区别熟人与生人的声音,听到妈妈的声音会笑,会主动发音;而听到陌生人的声音就会很紧张,甚至哭起来。8月龄时大致能辨别出友好和愤怒的说话声;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整合来模仿人的动作或活动。
(2)保健措施:可以录制各种声音如汽车喇叭声、流水声、敲门声、动物的叫声等,在播放声音的同时让宝宝观看实物或相应的画面,帮助他认识不同物品发出的不同声音。可以听节奏鲜明的乐曲,让宝宝的身体随节拍运动。
【9月龄】
(1)发育特点:已能区分音的高低,如在玩耍时,宝宝有时会用玩具专门敲击高音或专门敲击低音。
(2)保健措施:对不同玩具发出的声音有强烈的兴趣,可用不同的动作使玩具发出声响,不仅发展手的技巧,同时增进手、眼、耳的相互协调。
【10-12月龄】
(1)发育特点:宝宝的声音定位能力已发育得很好,基本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可以将头直接转向声源方向。能听懂几个字,包括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可以逐渐根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对说话的注意力日渐增加。
(2)保健措施:这时宝宝能够理解更多的语言,你与他的交流具有了新的意义。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说话,有助于增进其理解能力。语言简单而特别,密切结合生活场景;对熟悉的玩具和物品的称谓尽可能保持一致。
总之,0至1岁是婴儿利用听觉来促进认知发育的最重要时期,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多跟孩子说话,给孩子听各种各样柔和的声音,如音乐、自然界的声音来刺激他的听觉器官,为以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听力筛查流程
新生儿出生后都应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进行听力筛查。据调查,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至3‰,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新生儿出生,如果按每一千个新生儿中有2名有听力损失,每年将新增听力损失新生儿至少2万名。
【听力筛查的目的】:早期发现听力的异常并进行早期干预,防止更严重的听力损伤和语言功能受损。
【听力筛查方式】:目前我国使用的听力筛查方式主要有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两种。
【听力筛查流程】: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至出院前要进行听力初筛,如果听力初筛不通过,则需要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听力复筛。若听力复筛仍没有通过,则需要在3个月内转诊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相应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估,确保在6月龄内诊断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以便及早实施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