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健康,这些提示不可不知
(下)
五、蚊虫叮咬
夏季各类积水增多,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爱白天活动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骚扰我们户外休闲和工作;爱晚上活动的淡色库蚊嗡嗡乱叫扰人安眠。蚊子的可怕之处不是骚扰、吸血,而是能传播多种致命蚊媒疾病,如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蚊虫叮咬每年造成全球超过70万人死亡。
预防措施
1.清除积水,减少蚊密度。蚊子水生,卵、幼虫和蛹阶段都离不开水,清除各类积水有助于减少环境中的蚊密度。尤其是可恶的“花蚊子”,其喜欢在缸、罐、盆、瓶、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环境产卵繁殖,我们应每周检查,翻盆倒罐,清除楼前楼后、居室内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2.维护防蚊设施,防范蚊虫入侵室内。保持纱窗完好,正常关闭状态,必要时可采取挂蚊帐的措施,也可使用电蚊拍、蚊香、驱蚊液和杀虫气雾剂等驱蚊灭蚊产品。
3.户外活动,做好防护。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黄昏和黎明两个蚊虫的活动高峰,建议穿浅色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
六、中暑
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引起中暑。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悸、脸色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以及体温升高等中暑症状,严重者会引发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达60%。热射病的表现大多有高热(直肠温度≥41摄氏度)、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预防措施
1.天气炎热时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至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
2.外出活动时,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有条件时撑遮阳伞。
3.改善年老体衰、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居住环境。
4.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及时补充运动饮料、淡盐水、山楂汤、绿豆汤、酸梅汤等防暑降温饮品,充分补充水分及盐分。
5.一旦中暑后,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并拨打120;待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
6.空调使用注意事项:室内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26℃至28℃为宜;空调室里每天通风换气至少3至4次,每次通风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流汗时不能立马吹空调;出风口向上;注意保湿。
七、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危害性远超大众的普遍认知。在疫苗尚未广泛接种的年代,麻疹曾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10至14天,其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等,这使得患者及家属容易忽视其严重性。然而,当患者口腔颊黏膜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突起(医学上称为“柯氏斑”)时,这往往是麻疹的早期特异性表现,应引起高度警惕。随后,患者皮肤会出现红色斑丘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和耳后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尽管大多数麻疹患者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和脑炎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麻疹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较高,且重症病例多见于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预防措施
1.免疫预防是阻断麻疹传播的核心策略。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适龄儿童应在8月龄接种第1剂次麻腮风疫苗,18至24月龄接种第2剂次麻腮风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持久免疫力,两剂次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9%以上。
2.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应严格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确保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标,建立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降低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
3.日常防控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口、鼻。
4.发现疑似麻疹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及时就医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