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关工新局面 谱写关工新华章
![]() |
“五老”宣讲员郝锦荣等开展红色革命宣讲活动 资料图 |
![]() |
介休市关工委“法治、健康、文化”三进校园活动 资料图 |
□介休市关工委
2024年,介休市关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团结带领该市广大“五老”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志愿者,创新谋划,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凝心聚力,强化班子和队伍建设
2024年初,介休市关工委领导班子完成结构性调整,一方面吸纳新退出领导岗位的同志加入班子优化队伍构成,另一方面增设副主任职务,由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充实关工委办公室,形成“老中青结合、专兼职互补”的队伍架构。
新组建的关工委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上级关工委安排,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山西省、晋中市《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系统学习与深入领会,介休市关工委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介休市关工委充实“五老”和宣讲员队伍,优化结构,强化力量,吸收介休市家文化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红十字救援队、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为关工委成员单位,引导协会开展各项活动。2024年11月中下旬,介休市关工委组织相关人员走访该市多个乡镇、街道,对“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促进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建立介休市关工委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活动开展情况,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下一代事业的良好氛围。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介休市关工委积极推进创建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全年共创建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共18个。其中,凌云红色基地挂牌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锦荣红色展览馆荣获晋中市先进单位。介休市关工委开启“观馆知史”系列活动,组织该市青少年瞻仰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展览馆,参观文史馆、非遗馆等教育基地,寻访老英雄、英模专家,听“五老”讲英雄故事……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介休市关工委和介休市教育局认真组织该市4.5万名中小学生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演讲比赛、主题征文、书法作品展。穆彦瑾等4位选手在晋中市“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中获得荣誉。3位选手参加山西省“中华魂”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再获佳绩。
●主动作为,启动“法治、健康、文化”三进校园活动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介休市关工委认真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红色传统教育、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心理素养,为介休市青少年构建起一个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2024年4月,介休市关工委协同介休市教育局,全面启动“法治、健康、文化”三进校园系列活动。吸纳“五老”及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有专业特长和热心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在职同志,组建100余人的宣讲团,遴选优秀课件70余件,由介休市教育局政教股统筹安排到各学校开展巡回宣讲,实现宣讲活动常态化、正规化、持续化。2024年9月新学期开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宣讲重点,介休市关工委联合该市教育局,组织宣讲团成员定时走进校园,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一对一心理辅导。截至目前,共举办“法治、健康、文化”三进校园活动150余场,实现介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送课全覆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积极、阳光、和谐的氛围。
●做实做强,深化“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
为充分发挥介休市各级关工委和“五老”作用,介休市关工委广泛宣传“五老”先进典型、优秀青少年事迹和该市关工委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共同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氛围。依托家庭实践基地、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之家、家长学校等基层关爱阵地,介休市关工委广泛开展爱心助学、助困、助孤、助残、助业等公益服务,从物质投入、思想关心、情感关怀、学业帮教、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实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困难。
2024年9月21日,介休市关工委开展“爱心助成长”研学活动,助力贫困青少年全面发展。活动由介休市关工委、介休市教育局、介休市妇联主办,介休市女企业家协会承办,组织19名贫困学生前往汾阳医学院、贾家庄红色基地研学。2024年11月,介休市关工委组织人员赴介休市民政局调研孤儿、残疾、事实无人抚养的困难儿童情况,赴介休市教育局助学中心调研全市监测户儿童助学情况。2024年12月,介休市关工委联合该市民政局、教育局及爱心企业“冠羚羊行”,走访调研介休市留守儿童情况,给10多名生活困难留守儿童送去1万余元慰问金和生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