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5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小暑 你不知道的养生秘诀!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在夏日的热浪中,7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虽未达酷暑巅峰,却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蒸腾的热气催促着人们寻觅清凉之道,避暑消暑的智慧由此而生。

小暑养心

中医讲“夏养心”。夏季炎热,人们常常会觉得心烦不得眠、燥热、手心热等等,要注重静心、养心。

小暑养心红色食物最适当。红豆富含铁质,不仅利水消肿,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气补血之功效。

因天气炎热,血管扩张,小暑节气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现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在床上或蹲坐时血压是较为平稳的,但若起立过快,会导致头部血压锐减,从而导致身体不适,头晕,甚至摔倒。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时不要着急,最好能够活动一下四肢,不需要时间太长,半分钟即可,然后慢慢起身,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或从蹲到站,从站到走,都最好间隔1分钟以上。

梳五经:

用手指梳头3次至5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还能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避暑避湿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易感受暑热、暑湿之邪,由于出汗多,耗气伤津,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因此,在小暑时节的养生要注意两个点:解暑、养心。

要保持温度适宜。暑天要避开太阳直射、避免高温活动,可适当开空调,也可增加沐浴的次数,缓解暑湿、暑热。

另外,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比如用荷叶、莲子、薏苡仁等煲汤或粥,祛湿解暑,可以说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可以适量多吃些瓜果。瓜果类含水量高,夏天易出汗,不仅能补充我们消耗掉的水分,还可以补充维生素。

提醒:食用瓜果时,脾胃虚寒的人群要多多注意。

饮食忌贪凉

小暑时节气候闷热,脾胃功能减弱,加上贪食生冷食物,人们容易出现肠胃不适。

少食冷饮 饮食上不能贪凉,越热越要喝温水,饭后吃冷饮尤其伤脾胃。消暑可以选择白扁豆、薏米、西瓜、黄瓜等食物,佐以葱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温之物。

清热淡补 中医讲,小暑属长夏,水气上升,要注意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饮食以淡补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可适量吃些藕,有利于除烦安眠。

戒骄戒躁 午间补觉

小暑时节之后,天气日渐炎热,容易让人们焦躁、缺乏精神。此时一定要学会稳定情绪,并且以静坐、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节,心脏机能养护尤为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和缓气血。

夏季心火旺,加上天热出汗多,而汗为心之液,使心脏负担加重,一定要给心脏休息的时间。

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适当午睡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补充。建议23点前入睡,晨练不要太早,以免影响休息。

对于体虚、睡眠不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应该格外注意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休息的环境,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运动宜缓 注意防晒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津和血为同源。现代人大汗淋漓的爆汗运动是对身体的无形伤害,时间久了会出现无精打采、乏力,甚至心慌等问题。

在气候炎热的小暑,运动宜缓不宜剧烈,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更不能挥汗如雨。

建议选择舒缓的运动或练习一些中医传统保健功法,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都可以。

此外,夏季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建议大家午间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并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充水分,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现身体不适。

此时天气紫外线很强,要注意防晒,紫外线是加剧皮肤衰老的“第一杀手”。

要做好物理防晒,同时结合化学防晒,比如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也可以带上太阳镜,防止阳光太强刺伤眼睛。

家里可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防治中暑,但在开车的情况下,要注意选择不含酒精的。(新华网)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