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5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云:浴血疆场笔作枪

记者 张凯鹏

“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于1985年5月建成,上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排在第一个的名字是何云。纪念碑面朝左权麻田镇大羊角村,那里是何云战斗并牺牲的地方。”7月8日,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景区讲解员吕莹声情并茂地向前来景区参观的游客讲述着何云等新闻界工作者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朱巷乡(今上虞区永和镇),《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原《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

1930年8月,何云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经济学系,后转入铁道传习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何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成立,何云任该组织宣传部长。同年6月,被上海国民党宪兵司令部逮捕。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何云。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同年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

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编发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1942年5月24日拂晓,何云带领报社200多人马撤离山庄村,翻过东山,向庄子岭一带转移。5月27日下午,何云召集大家开会决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突围。28日黎明,何云不幸牺牲,时年37岁。

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何云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每到“清明”“七一”,群众都会自发汇聚,致敬英烈。白发老者向孙辈讲述当年何云以笔为枪、在炮火中传播胜利消息的壮举。青年学子肃立献花,誓言接过何云爷爷的笔,做时代号角的吹响者。志愿者们细心擦拭碑身,守护烈士荣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小时候,吕莹就常听大人们讲起左权这片红色热土上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2023年,吕莹有幸成为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

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她都数十次用双脚丈量通向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的85级台阶,悼念57位长眠于此的新闻烈士。吕莹坚定地说:“作为一名景区讲解员,今后我将继续用深情的语言、流畅的表达,追忆每一位英雄、诉说每一段历史,让抗战精神世代相传。”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