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防控科普知识
首先,要知道洪灾后容易出现的传染病按照传播方式分为三大类:一是肠道传染病,往往以拉肚子为主要症状;二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有持续发热、皮疹或出血情况;三是呼吸道传染病,症状与自然疫源性疾病较为类似。下面,咱们就分别详细说说。
一、洪灾后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及其预防小知识
霍乱: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往往伴有呕吐。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排出淘米水样大便,患者四肢冰凉,双眼深深凹陷,严重脱水,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治疗时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与氟哌酸即可较快控制,但同时需要根据脱水情况及时补充体液。
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等,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伤寒、副伤寒: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治疗原则: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
以上三种肠道传染病均为细菌引起,及时应用特效的抗生素即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但由病毒引起的腹泻病和极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甲型肝炎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更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毒性腹泻:主要症状为排出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其呕吐和腹泻症状比霍乱轻,但对婴幼儿具有较大的危害。在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也就是口服和静脉补液,以防过度脱水。
甲型肝炎:儿童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不爱动等表现,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症状,此时做化验检查会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如为黄疸型肝炎,则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等症状。如达到重症程度,还会出现高烧、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疸加重并伴有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状。在治疗上要清淡饮食,忌饮酒、少油腻、喝茶水,避免劳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如出现重症情况,则必须住院抢救,隔离治疗。
肠道传染病的通用预防原则: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来源一般是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往往是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发病,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因此,针对肠道传染病,我们必须要防止“病从口入”,重点是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接触排泄物后,应立即洗净手。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小便。劝阻灾区群众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吃“大席”、不搞聚餐。群众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自觉隔离;并积极配合疫情调查以及消杀工作等。
二、洪灾后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及其预防小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鼠和猪是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其治疗原则除“三早一就”外,还应及时使用青霉素G(首选药物),也可酌情选用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同时应强调休息,注意营养,补充维生素B族和C。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和钩体病的主要措施是灭鼠和做好家畜管理,同时不要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做好家畜管理主要包括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提倡圈养猪,搞好猪舍的卫生。将家畜用水池塘与人用池塘分开等。此外,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鞋,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不喝生水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蚊子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临床上发病突然,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由于该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首先要将体温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其次是通过给予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和抽搐;最后是采取综合措施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由此看来,“三早一就”也是针对乙脑的有效方法。
预防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防蚊灭蚊。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室内防蚊灭蚊要充分利用纱窗纱门、蚊帐及居室内喷洒灭蚊药等。加强人畜隔离手段,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居室周围的蚊虫密度,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排除居住环境周围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清除杂草,减少其孳生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主要传染源为羊和牛。发病前病人往往与牛、羊或其制品有密切接触史。治疗上主要使用四环素、链霉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一般是21日为一疗程,间隔5至7天再治1至2个疗程。
由于灾区卫生状况往往较差,人畜多混居,人畜同用一处水源(包括水塘、沟渠、水井),剥食病死羔、犊肉,喝生奶,不注意防护,因而易出现布病流行,减少上述现象即可有效防止布病传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