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好就业“饭碗” 兜牢民生底线
——我市全力推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
记者 李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促进脱贫人口就业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摸排、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帮扶体系。截至6月15日,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总人数达9.52万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精准摸排 动态管理暖人心
在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随着络绎不绝的师生前来写生创作,写生驿站已成为当地脱贫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新引擎”。泽城片区各类业态全面投运后,目前已有60名村民在写生驿站从事前台接待、客房保洁、财务管理、安保、餐厅后厨等工作,并享受失业、养老、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
监测户郝改风便是其中一员。她在写生驿站帮厨,月收入2000元,然而,丈夫李建书突发胃癌让家庭陷入困境。基层干部在动态排查中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将其纳入监测户,并协调村“两委”为康复后的李建书安排了公益岗位。“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李建书感慨道,“现在家里多了份收入,生活压力小多了。”
这一变化背后,是我市建立的“精准摸排、动态管理”机制。我市在村级层面建立脱贫劳动力就业台账,联合县、乡镇、村“两委”开展“一对一”摸底调查,动态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务工去向等信息。并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按月更新数据,确保“底数清、去向明”,为精准帮扶提供科学依据,让每一份关怀都能直抵人心。
技能培训 拓宽就业新路径
2025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左权县总工会抓住这一时机,举办农民工家政服务技能提升培训,90多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首期养老护理员培训。考试合格后,他们将获得家政服务专业技能证书,为外出务工增添“硬实力”。
这是我市围绕市场需求和脱贫劳动力特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的缩影。
今年以来,全市各县(区、市)人社部门推行“培训+就业”联动模式,联合本地企业提供培训后上岗机会,让脱贫群众“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同时,多渠道促进就业,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455个,吸纳弱劳力、半劳力就业,并依托帮扶车间、农业合作社等载体,带动1182人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465名脱贫群众自主创业,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实施跨省就业交通补贴、稳岗补贴等政策,开展“稳岗回访”行动,对集中务工企业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让脱贫群众“务工无忧、增收有路”。
搬迁后扶 托起稳稳幸福感
在和顺县扶贫产业园,手工刺绣生产车间内,十几名“绣娘”正低头忙碌,青城神堂峪村村民王世芳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她易地扶贫搬迁至康阜嘉园安置小区后,在扶贫产业园找到了新工作。
“过去家里只种五六亩玉米地,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王世芳笑着说,“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养家,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和顺县扶贫车间采用“企业+扶贫厂房+贫困户”模式,让脱贫群众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岗位,实现了从“懒散户”到“勤劳户”、从“等靠要”到“自己造”的转变。为保障帮扶车间规范运行,我市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定期核查运营状况、就业吸纳及薪资发放记录,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对109家帮扶车间实行“一对一”跟踪管理。对运营良好的车间加大宣传推广与资源倾斜,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整改,筑牢就业帮扶根基,让每一份努力都能结出增收硕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方位提升其生活品质,我市创新推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四化管理”模式:
生活设施便利化:确保33个安置点“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配套建设幼儿园30个、小学校33个、初中26个、卫生室35个、活动场地66个、养老服务中心31个、农贸市场15个,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上学、购物、活动。
务工就业多样化:全市33个安置点就业人数达10859人,通过引进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农业产业园等带动1816人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810个、以工代赈岗位13个,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4491人。同时,组织技能培训匹配外地用工需求,实现省外就业1718人、省内县外就业2818人。
社区管理融入化:设立安置点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实现全覆盖,提供纠纷调解、政策咨询等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
帮扶工作责任化: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33个,对214名脱贫不稳定人口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目前,安置点实际入住10120户、就业人数10859人,确保户均1人就业。
一系列务实举措织密就业帮扶网,让脱贫群众端稳“饭碗”、增收致富。今后,我市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稳岗就业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幸福生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