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珏:喋血太行的新闻女战士
![]() |
黄君珏 资料图 |
记者 张颖 通讯员 张彦丽
清晨的太行山笼罩在薄雾中,山间溪流潺潺,带着几分静谧的肃穆。驱车来到左权县麻田镇,沿着蜿蜒的道路来到西山村南200米处西山脚下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前。这座由杨尚昆题词的汉白玉丰碑,是为纪念57位新闻战士而修建的。碑上57位烈士的英名中,新闻女战士“黄君珏”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我和新闻女烈士黄君珏的儿子黄继佑是至交。”左权县历史文化学者张基祥在收集、编撰抗日史料期间,结识了不少革命前辈的后代,黄继佑就是其中一位。因此,他对黄君珏的故事十分熟悉。
黄君珏原名黄维佑,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旧官宦家庭。她天资聪慧、思想进步,14岁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她只身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学生会委员。1930年,黄君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她参加苏区红军情报部远东情报组织,后由于叛徒出卖,她身陷囹圄,被国民党以“莫须有”罪名判处七年徒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君珏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在长沙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她随同爱人王墨磬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先后在太行文化出版社、《新华日报》(华北版)担任总会计兼报社经理部秘书主任等职务。1942年,华北新华书店成立,她又兼任审计室主任。
1942年5月下旬,日军集重兵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的大“扫荡”,对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麻田地区进行“铁壁合围”。5月23日傍晚,《新华日报》(华北版)全体工作人员随总部朝西北方向的十字岭突围。5月28日,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来不及突围的人员分散隐蔽。6月2日,黄君珏带领十余人登上麻田与河北涉县交界的庄子岭高山,隐蔽在一石洞内,分析敌情,准备对策。黄君珏说:“我们绝不能当俘虏,我还有三颗子弹,必要时非干掉两个敌人不可。”因洞内太小,大家商定只留下她和王健、韩瑞3位女同志,其他同志另找地方隐蔽。下午3时,数十名敌军上山,蜂拥冲向洞口。石洞上是峭壁、下是悬崖,洞口两侧只有一条羊肠小路。三位女同志沉着应战,敌人难以靠近。狡猾的敌人从洞口上方吊下柴禾在洞口燃烧,浓烟、烈火涌入洞内。黄君珏一个箭步冲出洞口,击倒两个敌人,在熊熊烈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那天,正好是她30岁的生日。王健、韩瑞也先后牺牲。
“革命先烈为国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张基祥深情的讲述,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山风掠过,松涛阵阵,仿佛有千万个声音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