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2025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间的琥珀里, 凝固着人类最闪光的智慧

——多彩宋金元(下)

宋金元时期的

五枚官印

1983年6月,和顺县松烟镇雷庄村西修建公路时,发现了一枚金代官印。官印完整,铜质,正方形印面,长方形直柄,边长5.5厘米、重850克,阳文九叠篆书“左副元帅经历司印”。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天会二年侵宋时,为了管理征讨之事,将枢密院改为都元帅府。内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元帅左右监军、左右都监以及经历、都事、知事等官员。战事结束则废除。左副元帅为正二品,经历为正七品。“左副元帅经历司印”与《金史·百官志》记载吻合。这方印章应该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麾下经历司的印信。

昔阳县文物管理所在县境皋落镇收集到一枚金代官印。官印完整,铜质,正方形印面,边长6厘米、边厚1.7厘米,长方形直柄,阳文九叠篆书“皋州行元帅府经历司印”,印背面无刻款。

金元好问《过皋州寄聂候》诗云:“地底宝府临赵国,眼中佛屋见皋州。”这是元好问路过皋州时对皋落一带的赞美之词。皋州,据《金史·地理志》载:“乐平,兴定四年正月升为皋州,有乐平山、清漳水。”乐平,东汉末分沾县地置,治所即今昔阳。北魏曾为乐平郡治所,清嘉庆元年,废入平定州。从金兴定四年乐平升为皋州算起,到金天兴三年宋、蒙军破金蔡州(今河南汝南),哀宗完颜守绪自杀,末帝完颜承雍死于乱军之中,金亡,皋州只存在了14年。

如上所引《金史·百官志》,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司”的解释是“臣司事于外者”。“皋州行元帅府经历司印”与文献所载相吻合,为金皋州行元帅府经历司的印章。此印是唯一的昔阳曾建置皋州的实物佐证,因此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山西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金代官印。官印完整,铜质,正方形印面,边长6.6厘米、边厚1.1厘米,长方形纽,纽高2.4厘米。阳文九叠篆书“晋州军辖司印”。据《金史·地理志》记载:“晋州,兴定四年正月以寿阳县西张寨置。”属河东北路,元废,故治在今寿阳县西北。金代防御州、刺史州皆设军辖兼巡捕使,从九品。

昔阳县文物管理所还保存有两枚金元印章。一枚金代官印阳文“行军副统光字号令”,九叠篆书。印章铜质,保存完整。正方形印面,边长6厘米、边厚1.5厘米,长方形直柄,通高4.9厘米。印背无刻款。

“行军”,泛指军队的调动。“行军副统”,据《金史·兵志》载:金宣宗完颜珣元光年间,时昭义军以30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恢复到金建国初期的规定。

“光字号令”,以字号编印在金代相当普遍。《金史·百官志》载:“泰和八年闰四月,敕殿前都点检司,依总管府例铸印,以‘金木水火土’五字为号,如本司差人则给之。”而“光”字则是按《千字文》进行编号,说明当时征战频繁,行军副统很多。

另一枚是元印,铜质,基本完整,右下角略有破损。正方形印面,边长6.5厘米、边厚1.2厘米。长方形直柄,通高4.2厘米。阳文九叠篆书“行元帅府委差之印”,印背无刻款。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同知二员,副使二员,都元帅府元帅二员。”元帅府在金代是因战事需要而设置的,并不固定,战事结束便予撤销。到了元代,元帅府的设置就相对稳定了。宣慰使司、大都督府下均置元帅府,这在《金史·百官志》《历代职官表·总兵副将表》中都有记载。“委差”,按《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十六年始置运粮提举司。延祐四年改今名(大都陆运提举司)。提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员,司吏六人,委差一十人。”“委差”为元代官职名称。

金元时期战争频繁,尤其是金灭辽后,铁蹄踏向中原。金兵南侵分东西两路,直指宋朝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河东路(今山西)沦陷区人民不甘心屈服于金军的烧杀掳掠,纷纷起来反抗,抗金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和顺时属河东路辽州,地处义军非常活跃的太行山区,金代印章可能是在左副元帅宗翰部金军和义军作战失利时遗弃的。

“皋州行元帅府经历司印”和“晋州军辖司印”除反映了当时的战乱局势外,还提供了金末昔阳、寿阳行政建置变化的历史信息。乐平升为皋州,寿阳西张寨置晋州。巧合的是,这两件事都发生在金兴定四年正月,这说明当时进行过一次行政建置改革。

宋刻善本

《昌黎先生集考异》

善本,是指古书里面的好书。

1978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古籍版本鉴定和善本编目工作。祁县图书馆在馆藏4万余册古籍中,发现了1万余册善本。其中有一部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10卷6册,非常珍贵。经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物局、中国书店的有关专家鉴定为宋版无疑。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所收录的10卷本《韩文考异》,就是清初李光地据此本翻刻的。所以,它既是祖本,又是海内孤本,很是难得。

《昌黎先生集》,唐代李汉编,为唐代韩愈诗文集。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人,自谓其郡望为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李汉编《昌黎先生集》流传到宋代,便发现了一些谬误。欧阳修认为是被校订者妄改。宋人方嵩卿广集韩文秘阁本、石本、古本,以秘阁本为底本,进行互校,改正了一些误字。他的校勘方法是可以肯定的。但他偏信秘阁本,有一味迁就从而误改的地方。因此,朱熹重新加以考订。

凡方本之合者存之,其不合者一一详解为辨证。”《昌黎先生集考异》就是这样产生的。

《昌黎先生集考异》,作者朱熹,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理学家。绍兴年间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昌黎先生集考异》是朱熹晚年的著作,在中国校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首先采用对校,然后再用理校。在对校中不迷信官本、古本和石本;在理校中强调文势义理,不能不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祁县发现的这部《昌黎先生集考异》,朱熹生前并没有刊印,而是朱熹离世后由他的学生张洽在池州(今安徽贵池)校刻而成。张洽,今江西樟树市人,南宋嘉定年间进士,历任松滋尉、袁州司理参军、永新县知县、池州通判,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校刻《昌黎先生集考异》时,在池州通判任上,即南宋绍定二年。

这部书钤有44枚收藏章,承传有序。其中有明、清时期杰出的藏书家、出版家毛晋创办的“汲古阁”藏印,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季振宜藏印和《明史》总裁官私家藏书楼“传是楼”徐乾学藏印。此书四叶抄配,卷端有朱熹序文,卷十有佚名者的硃笔点校,卷末有“绍定乙丑”年张洽写刻的跋文。全书一函十卷,分订六册。纸质为典型的宋代白麻纸,簾纹有一指多宽。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这样珍贵的善本书却是凤毛麟角,已被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之中。我们今天看到的《昌黎先生集考异》便是根据此本翻刻印制的。

罕见的金代

家族墓地

一个家族的墓地,记载着这个家族的源流,具有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维系家族团结的作用。

800多年前的金代家族墓地,在山西省范围内并不多见。汾阳东龙观曾经发现过一处宋金时期的家族墓地。近年来在左权县石匣村发掘的11座墓葬,应该是山西省第二次发现的金代家族墓地。

这块墓地在石匣村西北约1000米的台地上。墓葬排列有序、脉络十分清晰,自北而南分为四排,第一排一座,第二、三排各有三座,第四排四座。

这些墓的形状都是土坑洞穴墓。首先挖一个竖井式墓道,然后在墓道北侧向里挖一个长椭圆形墓室。墓室的顶部有平顶,也有弧形顶。墓道与墓室之间往往有很短的过道。唯有第一排的墓与众不同,墓道以北有两个墓室,一个偏向东北,一个偏向西北,形似并蒂莲。墓的方向都是南北向,头朝北、脚朝南。墓的大小不尽相同,大的长3.2米、宽2.1米,小的长1.7米、宽不足1米。

这11座墓葬中,出土了瓷器、陶器、铜钱、铁器、石器等102件随葬品。

瓷器器形有白釉碗、青釉碗、白釉高足杯、白瓷素胎碗和酱、黑釉灯盏。瓷器多为高岭土烧制,胎多青灰色。白釉碗大致可以分为两式,一种圆唇、弧腹、矮圈足,另一种圆唇、口沿外撇、弧腹、矮圈足,碗、盘一类器物,一般是叠烧的。为了避免相互间粘连,圈足底部都留有五个小小的支钉。上碗压下碗,下碗内底刮出的涩圈内往往会留下支烧痕迹。个别白釉碗内底用酱釉绘制圈纹,然后在圈内外填花卉草叶纹,技法娴熟,层次感强烈。青釉碗只出土两件,质料与形制均与白釉碗相同,唯施青釉,外底中心留有鸡心钉而已。白釉高足杯是瓷器当中的佼佼者,圆唇、撇口、深腹,下腹弧收,高圈足下部外撇。胎壁较薄,胎质细腻,制作精良。白瓷素胎碗圆唇、斜腹较浅、矮圈足外撇明显,灰黄胎未施透明釉。

泥质灰黑陶玉壶春瓶是陶器中有特色的随葬品,圆唇、撇口、长颈,颈部较细,溜肩、鼓腹、矮圈足,素面,轮制痕迹明显。

铜钱,是判定墓葬年代的最好参照物。这11座墓中,有3座墓出土了铜钱,有唐代铜钱开元通宝;北宋铜钱宋元通宝、太平通宝、咸平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等;金代铜钱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最早的开元通宝始铸于唐武德四年,最晚的大定通宝始铸于金世宗大定十八年,时间跨越 550余年。

年代最晚的大定通宝出自墓地第二排左侧第一座墓,它的年代不会早于1178年,由此推测出这座墓年代大约在12世纪末。第一、三、四排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等都与其相似,而且排列有序,各排之间应该是按长幼、辈分顺序下葬的。以30年为一代人计算,最晚的第四排年代约在金末或元初。第一排墓的时代应该距第二排出土“大定通宝”墓的时代相隔不远,是墓地立祖时将自己的祖辈迁来安葬至此。而第四排左侧第二座墓,明显是二次迁出之墓,可能与已出“五服”需要重新立祖的习俗有关。从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基本组合的一致性及墓地严格的规划来看,这四排墓葬应该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四代人。

榆次孟家井窑

的黑白瓷器

在中国陶瓷史上,地方窑口的记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吴仁敬、辛安潮所著《中国陶瓷史》有这样的记载:“榆次窑,在太原府,自唐时已陶,土粗质厚,其器古朴。”《景德镇陶录》中也说:“孟家井窑,唐代已产瓷。土粗质厚而古朴。”明《永乐大典》记载:“瓷窑在县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这不多的文献记载,让人们对榆次孟家井窑有了初步印象。

孟家井瓷窑遗址在太原市东15公里,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距榆次30公里。孟家井历史上归属榆次管辖,新中国成立以后划归太原市,学界和藏界一直以榆次窑称之。

相传宋代杨家将孟良曾在这里驻军屯兵、凿井取水,所以村名叫孟家井。

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赐予了它厚厚的黏土、充沛的水量和煤炭燃料资源,具备了陶瓷生产的必备条件。

遗址主要分布在村北的台地上和村西的大道东侧。断崖处清晰可见厚2米多、长10多米的瓷片层和三座废弃了的瓷窑。村中到处散落着瓷片、窑具、孔雀蓝琉璃瓦片,连道路上铺垫着的都是厚厚的匣钵。窑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但大部分被压在了房屋和道路下面,给文物调查和发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村北以烧造黑、白、青、紫釉器为主,村西大道东侧主要烧造白釉印花器。

白釉器形以碗、碟为主。其中以白釉印花碗最为精致。器型大而薄,碗内心有涩圈,印花多为菊花、牡丹、莲花。碗心多装饰月花锦。釉色柔和,似牙白色。

黑釉器形有碗、钵、盒、罐、灯、碟等。其中以碗、钵为多。釉色多发亮,个别发灰。

青釉数量不大,但比较别致。主要为碗、碟、枕,以碗为多。釉面有玻璃质感,釉色有的呈黄绿,有的发灰青,有的近似黑釉。碗大部分为印花,也有划花,明显受陕西耀州窑青釉器的影响。图案主要有宋金时期的菊花、牡丹、莲花,碗心也有同白釉印花一样的月花锦及文字装饰,书有“福”“花”“郝”“万”“巨”“之”“山”等文字。这些文字中有的取其吉祥,有的可能是工匠姓名,这种装饰手法具有浓厚的金代陶瓷特色。这些瓷器绝大部分为民间实用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金代榆次窑白釉黑彩玉壶春瓶。瓶高30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底径8厘米。颈部和下腹部各有两道弦纹。弦纹间写着“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胡壶白如有不 ”,16个字分为四组竖写在瓶腹部,字体排列有序。再下是四组简洁的草叶纹。此器是目前所知唯一标明产地的榆次窑产品,非常珍贵。这件玉壶春瓶小撇口,细长颈,圆腹,曲线流畅秀美,尽管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许多磨痕,但它依然优雅挺拔,韵味十足。800多年来不知它有怎样的经历,沉默无言的背后一定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榆次窑的白釉印花具有一种朦胧之美。由于花纹上面敷盖了一层化妆土,烧成后的纹饰似有似无,浅浅的,影影绰绰的,花纹看上去别有一番韵味。榆次窑的黄釉印花十分精美,醒目的黄色和清晰生动的纹饰最有地方特色,反映出晋中地区民间瓷器的风格和人们追求的时尚。值得一提的是,榆次窑的碗、盘底有些是唐代式样的饼足。一般来讲,饼足是唐代常见器足,到了宋金就演变成为圈足了,而这里依然有许多饼足。这些饼足器是继承还是滞后,或许本身就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因为没有正式发掘,缺乏地层关系,尚不明了。

榆次孟家井窑历史悠久,文献资料结合考古资料,说“唐代已产瓷”,目前还没有实物资料来支撑。但毫无疑问,根据瓷片标本来看,无论胎质、釉色、花纹,尤其是白釉和青釉印花碗等,均为宋代制瓷手法。同时,与榆次猫儿岭及太原附近宋墓出土的部分瓷器相比较,无论胎釉、器形和花纹都相似。所以说孟家井窑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了。金元两代是榆次窑的兴盛期,产品主要是大众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销往附近地区,精品则更远一些,销往内蒙古、河北等地。明代时,榆次窑开始大规模烧造琉璃,迎来了再度辉煌,已确认这里是官方烧造琉璃器物的窑场。

如今的榆次孟家井窑火已经熄灭,曾经的辉煌留存在了这1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但孟家井烧瓷的历史却没有淡出人们的记忆,它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它残留的艺术气息令人久久回味。

寿阳段王瓷窑遗址

段王瓷窑在寿阳县平舒乡段王村,西北紧邻阳曲县,东南方向是寿阳县城。

段王窑烧造瓷器的历史,几乎找不到文献记载。从现存瓷窑遗址和瓷器来看,至晚可以追溯到金元之际,距今有900年的历史。那时,段王窑窑火旺盛,村子周边曾一度出现过百余家瓷场争相生产的繁荣景象。段王窑以产量高、质量上乘、美观实用而久负盛名,甚至播名海外。

走进段王村,随处都能看到陶瓷烧造的印痕。田间道路上散落着瓷片陶胎;一处处的院墙墙头上用废弃的瓷罐、陶瓷点缀装饰;土崖边残留着废弃的窑址,就连农家小院的桌前屋内都会有一两件瓷品作为陈设。由于没有做过正规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遗址的范围、内涵都不十分明确,人们只能通过采集标本、收藏器物来进行研究赏析。

段王窑瓷器属于北方地方窑口生产的粗瓷,主要是当地民间实用器,也生产部分陈设器。从采料、碾料、运泥、泡泥、揉泥、制坯、上釉、画工到装窑、出窑……陶瓷的制作需要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官窑瓷器往往是在毛坯做成阴干后,再在上面作画。段王瓷的生产主要面向民间,因此往往不等到瓷坯干透,就上釉着色,在温度和次数上也都与官窑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段王窑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今天所见段王窑的代表作品有清代青花携琴访友纹瓶、三狮戏球纹瓶、双龙戏珠云纹瓶等等。其中有一件大碗特别精致,光滑洁白的碗底一只栩栩如生的蝙蝠展翅欲飞。顺着碗底四面散开,到折沿的海碗边是画工精美的兰草纹。碗外壁,则是悄然绽放的写意菊花。蝙蝠是“福”的意思,福与二君子花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独具匠心。

瓷窑已是明日黄花,它却成为一方厚重的文化积淀,永远值得后人收藏和弘扬。

本期人文读本稿件摘选自晋中历史文化丛书·文物卷《沧海遗珍》,由本报编辑杜竹青整理。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