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病毒”——您了解吗?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 徐艳艳
在我们的生活里,亲吻往往代表着亲密和爱意,尤其是面对可爱的宝宝,大人们总忍不住亲亲他们的脸蛋、小手。可你知道吗?有一种“亲吻病毒”,正潜伏在这些亲昵举动中,悄然威胁着孩子的健康!
近日,儿科门诊出现逐渐增加的一类疾病,症状为孩子出现高热、咽痛、眼睑水肿、还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回事呢?病初,按普通感冒治疗无效。最后确诊为由“亲吻病毒”即EBV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对于“亲吻病毒”您了解多少?
一、“亲吻病毒”即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Ⅳ型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4,HHV-4),属于人类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线状双链DNA病毒。我国人群普遍易感EBV,90%以上成人的血清EBV抗体阳性。初次感染EBV后,病毒在记忆B淋巴细胞中长期存在、建立潜伏感染,终生携带,又被称为“人人病毒”。这种病毒通过唾液传播,例如接吻与共用餐具等,故而又称其为“接吻病毒”。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儿童EB病毒感染表现多种多样,从无症状到典型的淋巴结肿大,还有非常罕见、偶尔发生的死亡病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幼儿。还可以引起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非肿瘤性重症EBV相关疾病。此外,EBV还与许多肿瘤的发生相关,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
二、由E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有哪些特点?
EBV相关性IM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一种主要临床综合征,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潜伏期4-7周,发热期的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加。病程2至3周,也可延长至数月,偶有复发。我国IM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至6岁。IM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情况下引起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噬血细胞综合征、脾破裂、上气道梗阻、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个体在EBV感染后出现致命并发症,称为爆发性或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免疫缺陷个体。建议家长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对疾病预后有很大帮助。
三、如何早期判断是否感染EBV?
常常根据典型三联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来进行早期评估及进一步确诊。
1、发热:多数患儿一般均有发热,呈中度发热或高热,热程大多1至2周。发热虽高,但中毒症状较轻。
2、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表现为咽峡炎症和扁桃体渗出液,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90%以上的患儿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最为常见,直径1至4cm。肿大的淋巴结多在热退后数周逐渐缩小。
4、肝脾肿大:约50%的患儿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肝功能异常,还可出现类似肝炎症状,约10%出现黄疸。通常在疾病的第三周开始回缩。
5、皮疹:出现概率为10%,多在病程第4至10天出现。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等,多见于躯干。
6、眼睑水肿:15%至25%的患儿可有眼睑水肿,Hoagland 征可能成为一种容易早期识别、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7、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1)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2)单一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EBV-CA-IgG为低亲和力抗体。
8、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2)6岁以上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50或淋巴细胞绝对值>5.0x10/L。
四、EBV病毒感染如何预防与管理?
1、对于未感染的儿童,应注意预防,增加锻炼增强免疫力。
2、对于已感染的儿童应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同时预防交叉感染。
3、由于本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故家长应注意不与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注意避免亲吻孩子时唾液接触。
4、日常生活方面,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多休息,清淡饮食,听从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5、特别注意,存在脾肿大的患儿,应限制其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以避免创伤性脾破裂。如确诊有脾破裂者,则应紧急外科处理。
6、由于对持续性E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仍不明确,阻碍了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因此目前仍无针对EBV的特异性预防疫苗。
作者简介
徐艳艳,山西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重症学组委员,山西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晋中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晋中市医师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