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七夕地 邂逅千古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古老而又神秘,浪漫却不乏含蓄。在晋中,提及七夕,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雄踞太行之巅、有着“太行屋脊”之称的和顺县。
这里,是爱情神话的永恒栖息地。“牛郎织女传说”作为国家级非遗,让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浪漫气息。南天门、相思背、连理院……每一处景观都在轻声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深情爱恋。
这里,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避暑桃源。春寒如冬,夏无酷暑,初秋陨霜,将冬飞雪,夏季平均气温17℃,全县林草覆盖率84%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85%以上,是天然避暑康养胜地;
这里,是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梦幻画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造就了太行山断裂带的壮美风光,云龙奇峰、清漳碧水、阳曲险峻、奇泉灵动,绘就一幅幅瑰丽画卷。60多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漫步其间,千年古风扑面而来。
每年七夕佳节,和顺县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鹊桥相会》实景表演再现千古绝恋,和顺婚俗展露淳朴风情。本期,在七夕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太行深处,走进和顺县,一起牵手浪漫爱情,领略怡然风情,共赴一场山水如画的美丽之约。
天河梁下话七夕
牛郎织女
太行襟腰,清漳缀带。位于太行山西麓中段腹地的和顺县,山峦叠嶂,风光秀丽,境内千山披绿,万笏朝天,自然风光十分旖旎。
“仿佛王母娘娘从银河里掬了一把珍珠,不经意撒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山西省作协会员贺虎林在和顺采风后写道,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顺县还有许多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民间传说,譬如背窑湾古人类遗址、魏晋石刻、麻衣道人等,但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和顺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春,和顺县被山西省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县东部山区松烟镇境内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的版图上,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一系列与“牛郎织女”相对应的地名和当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印证着“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从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到海拔1900米的天河梁,和顺县可分天上人间和人间天上两个地域。
牛郎峪村紧挨董榆公路干线,自古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也是牛郎的出生地。在牛郎峪村仰望,云雾中两峰间夹口有一石门若隐若现,此门为南天门。南天门没有想象中那么雄伟,千年岁月风霜剥蚀的门拱,只有丈把多高、六尺来广。但它却有着一种奇瑰真实的神韵:天门廊柱似的左右两山峰,隐约飘渺在云雾里;祥云在草木花丛间缭绕,云雀在松针柏扇中翩跹;风儿似把瑶琴奏响,松涛又把天鼓轻敲。当人们从山下顺着那条花径,盘曲来到它的脚下仰视时,一种亲临天庭的妙幻感觉,不觉油然而生,恍惚南天门的那边,便是玉帝王母的金銮宝殿,便是九天仙女的琼宫寝室。
登峰过门,豁然开朗,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太行山顶上,竟然有一处世外桃园。但见青松挺拔、芳草连天、野花醉眼、云雾缭绕,中有一村,石房石街、古树参天、村姑耕夫、古朴陶然,这就是天上人间——南天池村。过村南行数百米,有托塔李天王石塔。再南行百米,就会看到一池碧水悠悠,这就是织女洗澡的地方了。水从树下山岩中渗出,四季不断,池满溢出,飞流直下,由晋入冀,一路歌唱,一路诉说。村民说,原来池边的一排岩石上也有水渗出,形成水帘,是织女淋浴的地方。牛郎躲在古树后,拿走了织女洗澡时挂在树上的红裙子,之后的故事妇孺皆知,千古传说就此诞生。现在有粗如手臂的红绿二蛇,日夜守护着天池。
天池所傍的就是人间天上——天河梁了。天河梁海拔近2000米,是太行山在和顺县境内的一支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放眼望去绵亘数十公里。夏季云雾终日笼罩,可望而不可及。虽然星移斗转,银河四季走向不一,但是,每年的七月初七,云雾尽散,万籁俱寂,银河与天河梁走向吻合,天上与人间亲密无间,牛郎与织女银河暗度,唯有在此时此地,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什么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地百姓说,这就是当年王母娘娘用银簪生生隔开牛郎织女的天河的源头所在,滚滚九天银河,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有多少好山河,就有多少好故事;有多少好儿女,就有多少好传说。千百年来,孕育在“和”与“顺”两个字中的精髓,就蕴含在这美好山河与美丽传说中。
请您攒足了浪漫,怀揣着梦想,来和天顺地的天河梁上圆梦吧!
云龙山森林公园:
山峰叠嶂环境幽
和顺云龙山伟岸高昂,山峰叠嶂;灌木丛生,峭石陡立;风啸鹤鸣,林海松涛。主峰摩天垴海拔1548米,犹如龙头高昂,山间两条漳水曲折蜿蜒,酷似龙行云中,云龙山因此而得名。山中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特别是炎炎夏日,此处更显凉爽宜人,日间平均温度低于山外3℃至5℃,故而又有“北方小庐山”之美誉。
由于距离和顺县城很近,仅1.5公里,所以云龙山成了和顺市民休闲、晨练、避暑的好去处,特别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更成了踏青、游乐的全民狂欢地。有的年轻人头天晚上就结伴来到山上,支起帐篷,喝啤酒、唱山歌,热闹一个通宵。很多市民一大早起来,扶老携幼,熙熙攘攘,说说笑笑,缓步上山,沿途看山的形神秀逸,观松的苍翠葱郁,品味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并随手采一些山花和菖蒲、艾叶,带回去驱瘟辟邪。
云龙山风景之美,历代县令、文人骚客多有记述。清和顺县令邱廷溶在《重修云龙山碑记》中道:“今之登云龙山者,皆以为异也。先是元人于山之阳,得灵泉而异之。设堂上祭祀龙王,岁旱有祷必应。其巅则赵王台,所云襄子避暑地,遗踝犹存。时至其地,蹑层峦,憩飞阁,周览幽遐,放情寥廓。”另据记载,元朝时云龙山建有亭台楼阁、庙宇等各种古建筑30余处,布局得体、结构精巧。不幸的是,战争期间大部分被毁。
1993年以来,为满足县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云龙山被列为县城主要旅游景区并进行了开发建设,新建了石牌坊、神龙殿、玉泻桥、药王庙、四明亭等10余处景点,绿化荒山约800亩,植树70余万株。
景区入口处“三山耸立”,山势挺拔、遮天蔽日,极为壮观。沿着一条3000米长、4.5米宽的盘山公路可直达摩天垴,山路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一路上茶壶沟、清怡谷、百慕谷景色各具特色,遍地奇花异草,还有山鸡、山猫、狍子、松鼠、野兔等飞禽走兽。所到之处,虫吟鸟鸣、绿树掩映,再加上许多典故与传说,更为云龙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令人感到情趣无穷。
登上摩天垴,古风犹存,有一巨石平台,人称赵王台。春秋时期,赵简子所立的平都古城就在现今和顺县城西50公里的横岭镇仪城村。他的儿子赵襄子整日游山玩水、行围打猎,熟悉和顺的山山水水,登上王位后,便在云龙山的摩天垴修建了消夏避暑台,人称赵王台。凑巧的是,在和顺生活过的后赵王石勒当了皇帝之后,也把云龙山上的摩天垴作为他的消夏避暑台。相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征北汉时,也在和顺云龙山住了三天三夜,睡觉的地方就在赵王台。
在摩天垴,最引人注目的是九龙柱广场上那有五六层楼高、七八个人才能抱住的巨型大柱——九龙柱。它由72块花岗岩拼接而成,总重量1000余吨,高22.5米、直径4米,四面八方与龙共舞、和谐奔腾。台阶下,8根高6米、直径0.6米的祥云柱作为九龙柱之映衬,分列两侧。
走在通往广场的石砌路上,迎面而来的是镌刻在文化墙上、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的“龙”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沿着围墙走,还可欣赏到甲骨文、金文、帛文、简书等不同文字发展阶段的“龙”字和两晋以来各个时期书法名家书写的“龙”字,它们或飞舞奔腾、或坐卧站立、或皱眉毛、或瞪眼睛,俯仰生姿,形态、神情各异,可以从中领略不同历史时期书法的神韵。
九龙柱平台后面是展示华夏五千年文化成果的浮雕。浮雕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为背景,自上古时期到近代,按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排列,收集了历史重要人物及文物、科技、文化等大量历史资料,真实再现了我国文化发展和科技成果脉络,概述了炎黄子孙在发展中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拾级而上,最高处矗立着一个大石鼎——和顺鼎,寓意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内和外顺、家和业顺,全县发展繁荣鼎盛,人民群众吉祥如意。
云龙山,是山西省东部太行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动植物资源宝库,它不仅是人们游览、颐养、学习和避暑的场所,也成为和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
太行龙口景区:
雄奇险峻藏幽境
太行龙口景区位于和顺县青城镇百备村境内,地处和顺县境东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距县城仅30公里,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由于其处于太行山晋冀分水岭大断崖处,故雄奇险峻、秀美壮观,别具一格。清晨可观云海日出,黄昏可赏千峰夕照。远望百里风景,尽收眼底;近观松涛起伏,心旷神怡。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军曾在这里凭据天险与官兵展开激战,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和顺游击区的根据地之一。
从百备村出发向北走便道,便可缓步上山,上得山巅,视野逐渐开阔,“姑崖天险”像一道天然屏障出现在远处。此处山势平缓,山顶浑圆,沿着小路前行,山崖下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一个独立营曾驻扎在此开荒种地,并在洞内藏粮。继续前行,不久便到问心台,山体一侧峰峦如斧削刀劈,驻足远眺,大有俯仰天地之感。漫步山道,仰望险峻峰峦,转眼抵达修复后的明长城。据《和顺县志》记载,长城上原来有个烽火台,明清时期都派有士兵驻守,随着岁月的磨砺,这些痕迹到现在已经很难辨认,但站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依然不减。
穿过鼓楼有一段栈道,这就是有名的“姑崖天险”,素以雄奇险峻闻名晋冀,更以天险栈道、悬庙给游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据记载,这里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已建庙,当时,高悬在危崖绝壁上的栈道极窄,建庙和多次维修的材料从这里运入,赶庙会的百姓、香客以及附近村民放牛、砍柴也都从栈道往返。古人描述此栈道:“绝壁凿开此栈道,尺余至二尺宽,仰首悬崖龛壁,俯视万丈深渊,不及瞻前顾后,令人提心吊胆,有幸从此通过方免终生遗憾,可谓栈道难,难于过刀山。”现在,景区为了游客的安全,加宽了路基、安装了护栏,有效提升了游览区域的安全系数,确保游客通行无虞。
过了栈道就是在“姑崖庙”遗址上修建的子孙殿和药王殿,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时碑文记载,“姑崖庙”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已有修行人士。清嘉庆九年(1804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再次修缮。原建有圣母殿三间、玉皇殿三间、子孙殿三间及龙王庙、药王殿、钟鼓楼等。药王殿是为纪念当地一位济世救民、妙手回春的老者而建,如今还有地基、砖块等遗存。过药王殿是和顺早期党组织活动旧址,一个极其简陋的石屋,经历了战争的锤炼、革命的洗礼,成为被信念焐热的坐标,在时光里默默诉说:简陋的是居所,不朽的是精神。过钟楼,拐过北侧山脚,就看到一尊睡佛,高4米、长12米、宽2.4米。再往前为景区东台,俯瞰群山,环顾四野,巍峨的太行山脉,辽阔的林海松涛,仿佛百万雄兵埋伏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风过处,枝叶相击的声响如铁甲铿锵,梢头摇曳的弧度似枪戟斜指,连山间游荡的云雾都似被这无形的威严震慑,悄然收敛了浮动的身形,只在峰峦沟壑间凝作轻纱,将这千军万马的肃杀与壮阔,轻轻笼入一幅流动的画里。。
龙口景区南北两山对峙,地形状若龙身,奇峰峭壁间草木葱茏。风穿山林时发出阵阵呼啸,仿佛巨龙张口吐纳,将四季的流转揽入自然的怀抱。
走马槽风景区:
峭壁临渊多奇观
和顺县松烟镇东南部的走马槽,与河北邢台市白岸乡接壤,属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断层地带,是晋冀分水岭。
踏上危崖耸峙的烽火台,一眼望去,太行山脉犹如万马奔腾,集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尊、庐山之幽于一身,气势磅礴。人们予以命名的王莽带、轿顶山、磨盘山、黄巢岩等山峦,有的如鹰飞探谷,有的如巨兽驰骋,万千气象,浑然天成。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发动起义路经此地时,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操练兵马,因而走马槽又名黄巢寨。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明崇祯六年经由顺德府(今河北邢台)西进,在此突破官兵防御占领和顺县城,后来攻陷北京推翻朱明王朝。
走马槽方圆15平方公里,其地貌突出体现了太行山晋冀分水岭的特点,东侧是河北的悬崖深沟,奇峰绝壁,格外险峻;西侧是山西的高山缓坡;中部地势平坦,植被较少,视野宽广,是最佳的观景胜地。修复后的黄巢寨紧傍山下的走马槽村,寨门为木结构,四柱三门,中高9米,由四根木头支撑,四面均由木头横栏交叉,上面两层能瞭望四周,大门两旁几百米全部用木栅栏围着。由寨门往前行300多米,映入眼帘的是明代长城,红岩垒成的城墙沿着山坡蜿蜒而上,长约2000米,让人的思绪不禁穿越时空隧道,想象远古战马在此嘶鸣的场景。山顶有墩台、烽火台,往烽火台去,沿途要经过玉玺山、观音山、墁天垴。玉玺山因像封建王朝皇家用的玉玺而得名,它的南面有一独立的山头,背面看却像一尊观世音菩萨。登上墁天垴,视线豁然开朗,众多山峦一览无遗,东南远处,五峰兀立犹如五指撑天,下面有一山头,则活像一只大乌龟。北面山头,像一尊古猿人头像,有鼻子、眼睛、嘴巴,还有偌大的肚子。肚下有一条仅能容一人侧身而过的栈道通行。过了这一栈道,还有一条更险的栈道,不能直身而过,只能跪着前行。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样神奇。有时邢台山川会被雾气笼罩,上晴下雾两重天,如入仙境一般。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的景象四季如画,随时而生、应季而变。最妙的景象是在夏秋两季的早晚。凌晨五六点,山下万顷云海,一望无际。极目东宇,朝霞万道,一轮红日从云海中跳跃而出。若到了傍晚,千峰夕照,一抹余晖把峰峦沟谷装扮得金红透亮,美不胜收。有时云海翻滚,忽晴忽阴,飘忽不定,变幻无穷。到了金秋时节,满山遍野的各种植物叶子,经过风霜雕饰,赤橙黄绿,斑驳迷离。冬季降雪之后,放眼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蔚为壮观。
合山奇泉:
旋竭旋流谁使为
合山村以山取胜,以泉出名,以庙引人。它位于和顺县城东16公里的太行山麓,因村子四周有72座山峦环抱,故名合山。
合山奇泉,有何奇处?古《和顺县志》载曰:“合山,山名。下有二泉,一名娘子泉,清流湍激,远近十数村汲饮。一名郎君泉,不时而出,也时声吼泉涌,有‘合山奇泉’之咏,敕建懿济圣母、显泽侯二祠。”明嘉靖元年三月《改建合山庙钟楼记》中述:“殿前水声潺潺,泻出于其间者,神泉也。”
《和顺县志》所言的娘子泉,从古至今,一年四季长流不竭。传说,圣母娘娘为枢姑氏之女,她乐善好施,济困扶危,所以人们称她为懿济圣母。有一天,她云游此地,正值盛夏季节,口干舌燥,心想喝口水解解渴。此时,她身边带着的黑色天狗心解其意,就用嘴在草地上拱呀、吸呀,顷刻间清水哗啦一声流出。圣母欣喜畅饮,顿觉眼明身爽,神采飘逸。从此,这股泉水被人们称为“娘子泉”。人们为了感恩圣母带来圣水,便在泉边修了一座懿济圣母庙。据传始建于宋,重修于元,后历代均有修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庙内共有殿堂108间,坐南朝北,依山而筑,平面布局规制严谨,风度古朴端庄,殿台叠层升高。山门上有戏楼,下为通道。两侧为钟鼓楼、灵官庙。庙院又分上下两院,圣母大殿位于上院,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插飞斗拱,翼角起翘,仍呈柔和绚丽的宋代风格,又有元代的建筑特点。两侧为“痘疹殿”“眼光殿”“太尉殿”“白龙殿”。下院有东西廊庑、禅房等。庙内有石碑10余通。泉的源头就在庙后的卧虎岗聚宝松峰下。泉水经圣母神台之下缓慢流出,流入院中的井里,其流量为每小时大约10立方米,冬不结冰,水不冰凉。站在井台口就好像腾云驾雾,别有一番情趣。井满水溢,从地面人工石槽内向北流下,由东往西绕村流淌约百余米又慢慢地钻入地下,不出合山村就销声匿迹了。
更为神奇的是距娘子泉石井七八米以外的郎君泉,每逢夏秋雨水充盈时,泉水涌出,间歇流淌,十分壮观,可用“奇、怪、神、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所谓奇,即泉水流出后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并缓慢倒流回泉洞内;怪,即两泉同脉一系不同流,圣母庙前的娘子泉,自古清水长流,永不枯竭,而郎君泉却只是季节性地间歇流淌;神,即郎君泉的水位高于娘子泉,当娘子泉水位上升,井水溢出井口时,郎君泉便涌猛流出,这时井口水满而不流,当井水下落约10厘米时,郎君泉便倒流回去,石井实际上是预报奇泉水流的玄机,神也!郎君泉在上,娘子泉在下,上为阳,下为阴;按泉水流速来说,郎君泉流速急猛显示了男子汉的阳刚气质,而娘子泉流速缓慢,呈现女人之温柔性情。男为阳,女为阴;快为阳,慢为阴。一个水系两种流速,真乃妙哉!
明朝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和顺人王云凤对合山景致有精辟的描述:
四月清和雨霁时,来携父老拜神祠。檐前燕雀多新垒,桥畔松楸只故枝。环抱东西南北合,周回三十六峰奇。灵泉兀突经今古,旋竭旋流谁使为?
合山村长寿老人多,与这股泉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在的科学原理分析,这股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实属太行独奇、和顺一宝。
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采煤,导致水位下降,奇泉断流,前来观赏的游客只闻其名,未见其实。1986年,抢修木牌坊,泉水复流,年有年无;1992至1996年,全面维修期间年年出流;2002年,自从庙前蓄水池修起后,此规律改变为,水从井底上涌,预示着奇泉流出,但距井口30厘米便不再上升,而一旦降落,奇泉即停。近年来的几次出流,还打破了夏秋雨水充沛的时间局限。2005年旅游节出流为秋末;2006年农历二月初一,泉水出流。之后,合山景区建设速度加快,2006年5月25日,合山庙宇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山奇泉,把古建雄姿与自然野趣相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山河壮丽的自然画卷。
本期人文读本文字资料参考书籍: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名胜卷《山川揽胜》(黄耀春主编),《跟着古志游和顺》(赵世芳著),文章有增减,由本报记者李娟整理。图片由本报记者杨洋、曹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