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传承人吴会进和他的“露天武馆”
![]() |
吴会进 资料图 |
记者 张颖
8月31日清晨,榆次站前公园西北角的空地上,几位健身爱好者正切磋武艺。人群中,一位身形矫健、目光如炬的武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吴会进,一位在站前公园坚持打拳26载、免费传授形意拳的武术家。
每天清晨,吴会进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园的空地上。劈拳如风、崩拳似箭,他的动作刚柔并济,引得围观者连连喝彩。20余年来,这里已成为他的“露天武馆”。这么多年来,已有数百名武术爱好者跟他学习形意拳,仅正式拜师的就有120余人。站前公园的一角成为他传承弘扬形意拳的一方天地。
“形意拳不仅是防身术,更是修身养性的功夫。”吴会进边示范边讲解,“它讲究‘内外三合’,外练筋骨皮,内养一口气,对长期伏案的现代人尤其有益。”
1964年生于太谷的吴会进,六七岁便随祖父吴殿科、父亲吴秀峰习练形意拳,整个童年都浸染在武术的世界里。时光飞逝,10多年的练功生涯,让原本体弱的他变得身强体健。1983年,他考入山西大学计算机专业,却始终未放下武术,并开始在校园里传播形意拳。他先后担任该校的武术协会副会长、会长,带领同学研习传统拳术。
毕业后,吴会进被分配至榆次工作,从此扎根这片土地。1999年,他搬迁至榆次站前公园附近居住,便开始在公园练拳、义务教拳,将祖辈传承的形意拳原汁原味地保留并传授给周围的人。“原汁原味的形意拳竞技性强,同时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这是他一直坚守传统的原因。
在众多学员中,40岁的王嫣格外特别。王嫣是太原人,嫁到深圳后一直在那边生活。她自学中医针灸,认为传统武术与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年正月,她专程从深圳回到榆次,只为拜师吴会进。“我长期伏案工作,肩颈僵硬,学拳后手上腰上都有劲了,背也舒展了。”王嫣笑着说。而75岁的老刘更是形意拳的受益者。他曾因腿脚不便连下蹲都费劲,跟着吴老师练习形意拳几年后,如今81岁的他依旧腿脚灵活。
“形意拳是祖先留下的瑰宝,我得把它传承下去。”吴会进说。2023年,他被晋中市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意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受聘为晋中学院客座教授,在大学校园里将这份传承继续下去。此外,他还担任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委、太原市李洛能形意拳会副会长等职,推动形意拳在全省的传播。如今,他的学员中既有孩童,也有古稀老人,甚至有外地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他计划编写一本关于形意拳的书籍,让更多人领略形意拳的魅力。
清晨的榆次站前公园里,吴会进的身影依然挺拔。形意拳的精髓也在他的一招一式中传递,而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如晨光般温暖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