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水间再唱天籁之音
本报讯 (记者 路丽华 通讯员 董飞) 备受瞩目的《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目前,在各部门紧密协作与演职人员的刻苦排练下,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将于9月8日、9月11日在左权县正式开启两期录播,以“户外实景演绎”的创新形式,将民歌与山水、文化与时代深度融合,为全国观众呈现一场兼具艺术美感与精神内涵的文化盛宴。
作为《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系列的全新篇章,“山水篇”采用轻体量的户外麦田音乐会、小镇音乐会等形式,深度依托山西左权丰富的文旅资源,用民歌描绘山水间的幸福画卷,解读传统民歌中的文化基因。
第一期节目于9月8日在左权县桐峪1941小镇设立沉浸式舞台,以“民歌咏唱家国”为主题,并拟定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或十字岭突围战文化园进行单体节目拍摄。第二期将于9月11日在左权县西安村举办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稻田歌会”,并在太行龙泉旅游区进行单体节目拍摄。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节目将围绕“绿水青山”,用民歌咏唱千百年来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生活,以天地为舞台传唱千百年的山歌小调,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悟民歌的生命力,共同唱响属于这片土地的赞歌。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导演团队围绕音乐节奏、舞蹈动作细节逐一指导,反复打磨每个表演环节;演职人员精神饱满、全情投入,头顶烈日一遍遍重复训练,力求将每个动作都做到极致。
舞蹈编导刘玉龙介绍,《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的排练已经接近尾声,舞蹈专业的学生一遍遍重复训练没有接触过的动作,为的就是将左权人的精气神展示给全国的观众朋友们。这次的编排运用了很多道具,着重凸显了左权小花戏,希望这次的播出可以给观众们带来惊喜。
演员孙兵说:“我们这次参演的《太行奶娘》选段,不是简单的舞蹈动作,而是源自真实的历史故事。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努力把‘奶娘’所体现的太行精神刻进舞蹈动作里。希望让大家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女性的伟大,看到普通人身上的家国情怀。”
据悉,《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播出阶段将实现多平台协同发力,除在央视总台多频道首播外,还将结合央视频、央视网、抖音等平台特性,推出样态丰富的新媒体产品,全方位扩大节目影响力。同时,该节目还将延续《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系列的口碑IP活动——“我为家乡唱民歌”全网征集。在央视频、央视网、抖音平台同步搭建民歌征集专区,广泛收集民间优秀民歌作品,后续将择优把作品纳入专题集锦,让更多普通人的民歌之声被听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不仅是魅力民歌的盛宴,更是晋中的盛事。左权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开花调”“小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左权民歌品牌效应,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22年10月,左权县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初步达成共识,将“左权民歌汇”升级为“中国民歌大会”,深入挖掘左权民歌文化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激发民歌文化自信自觉。随后,经过多次协商,于2023年3月敲定为“中国民歌盛典”。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由央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倾力打造的大型季播类节目《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与海内外热爱民歌的广大受众盛情相约。节目播出期间,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据2024年1月统计数字显示,《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共计收获129个热搜热榜,主话题“中国民歌盛典”阅读量达2.7亿,全网传播覆盖人数14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发文肯定;近600家海外媒体对节目进行破圈传播,辐射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民歌唱给世界听。继首季成功后,2024年11月举行的《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暨“怡然见晋中”《万物开花——左权非遗民歌音乐节》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记者述评
高山流水遇知音
记者 路丽华
山水为琴,民歌为弦,《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以天地为幕布,在左权县的秀山丽水间奏响生态与文化的交响曲。这场基于民歌的盛典,打开了山水与民歌的共生密码,让“两山”理念在声波中具象化,让生态美学在音符里流淌,让太行山水遇到了时代知音。
民歌是生态的叙事诗。民歌中的“原生态”,本质上是生态智慧的“活态传承”。导演团队将舞台置于1941小镇与稻田之间,正是为了揭示这一道理:当民歌脱离山水,便如鱼离水;当生态剥离人文,则成无魂之景。节目以实景演绎重构“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让观众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歌声中,触摸到生态文明最柔软的肌理。
上两季《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取得巨大成功。“我为家乡唱民歌”的征集活动,搭建了全民参与民歌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桥梁。14亿的传播覆盖量背后,是公众对“生态——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当国内外观众通过屏幕听到左权乃至全国各地的民歌时,他们听到的不仅是东方旋律,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让民歌中的“敬天爱人”,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命运与共”形成跨时空共鸣。本季《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让文化自信走向生态文化自觉。
青山不墨千秋画,民歌无弦万古琴。“原声天籁”的舞台,终将化作清漳河畔的一粒沙、太行崖畔的一株草。但这场用汗水与灵感浇灌的文化盛事,已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当左权小花戏的扇子舞动成绿浪,当“开花调”的颤音化作山涧清泉,我们终于懂得:原生态民歌从来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山水间的呼吸。愿这场盛典成为一粒火种,点燃更多人对土地与歌谣的敬畏,让“两山”理念的生态智慧,在新时代的山水长卷中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