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前庄酥梨 听50年的富民故事
![]() |
脆甜的酥梨甜到果农的心里 |
文/记者 闫淑娟 图/记者 曹伟
在榆社,要问哪儿的梨好吃,人们都推——前庄酥梨。
金秋时节,榆社县河峪乡前庄村的千亩梨园迎来丰收。黄澄澄的酥梨结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果香。随手摘一个尝鲜,“咔嚓”一声脆响,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唇齿间迸发,那股沁人心脾的甘甜顺着喉咙滑下,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美好都吞进了肚里。9月15日,市委书记常书铭专程来到前庄村梨园,调研酥梨生产及带动农民稳就业、促增收情况,并为前庄酥梨点赞。
“打小时候记事起,我就跟着大人在梨园里转,一晃五十多年了。”64岁的种植户王林维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在前庄村100余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酥梨,少则五六亩,多则二十亩,酥梨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前庄酥梨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968年。得益于独特的土质、充足的光照和显著的昼夜温差,这里产出的酥梨皮薄多汁、脆甜核小、品质出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庄酥梨就曾远销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金蜜梨”的称号由此叫响并美名远扬。
57年风雨兼程,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在一代代前庄人的接续奋斗下,如今,前庄村酥梨产业已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梨超400万斤,产值突破600万元。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不仅引进了新品种,还推广绿色种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2008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靠着这十几亩梨树,我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种植户陈润清满脸自豪地说道。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已在太原就业,在梨园里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两口,仍像看护自家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梨树。
凭借“酥梨出前庄,香誉满天下”的口碑,每年收获季节,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以及本地的商贩,都会直接开车到地头收购,让前庄酥梨不愁销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榆社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酥梨产业上持续发力,举办梨花节扩大影响力,设立种植示范基地,推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新路径。在前庄村的带动下,河峪乡酥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全县扩展至5000余亩。
“市委书记常书铭在前庄村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把握市场需求,深耕细分领域,延长梨产业链条,持续提高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河峪乡党委书记杨伟说,“这给河峪乡发展酥梨产业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以‘扩规、提质、增效’为目标,在做大做优前庄酥梨品牌上下功夫,在拓展销路上做文章,将酥梨种植、观光采摘、云竹湖休闲垂钓等结合起来,持续做好产业发展服务工作,让酥梨种植持续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