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下一篇2025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镜头到银幕,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到平遥国际电影展

从山西出发,可可西里与我

顾莹在可可西里拍摄 图片由本人提供 

记者 史俊杰

“可可西里没有路,只有方向,我要去卓乃湖找它们。”电影《可可西里与我》中,顾莹的这句台词裹挟着奔赴信仰的决绝,又藏着与自然相拥的浪漫。她要找的“它们”,是青藏高原无人区里自在驰骋的藏羚羊,更是她用10年光阴守护的生态初心。​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顾莹以导演兼摄影师的身份,带着这部纪录电影亮相“从山西出发”单元。这是她与平遥的第二次深度邂逅——10年前的2016年,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她凭借《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极》斩获最高奖“优秀摄影师评审委员会大奖”。

那是该奖项首次青睐野生动物题材,也让这位聚焦“地球三极”的女摄影师一夜之间走进国内外视野,当时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10年后再访,她感慨:“真的很感谢平遥,冥冥中好像和平遥有某种链接,由我们平遥人雷建军监制,电影全球首映恰逢此时,便自然而然回到这里。”

在她和同行眼中,平遥国际电影展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皆是行业标杆,“是这两个展,让更多人看见平遥、读懂晋中、了解山西。”​

从静态凝视到动态叙事的跨越,顾莹的10年跨越早有伏笔。201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她的展区便打破常规——定格的光影与流动的影像交织,帝企鹅的憨态、北极熊的坚毅、藏羚羊的灵动,通过“照片+影像”形式的呈现,让观众沉浸式完整地触摸到了生命的震撼。

为拍下“地球三极”,她耗时3年;而与可可西里的羁绊,已延续整整10年。“2016年,为完成作品,我走过了南极、北极与可可西里,可唯有可可西里留住了我,我觉得我属于那儿。”她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拍摄可可西里,顾莹每年都要在无人区待半年以上,车和帐篷就是她的家。“离城市越远,离自然越近,归属感反而越强烈。”在她看来,每个物种都是地球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了解野生动物,本质是读懂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关系,“​记录本身,就是为了保护,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捕捉藏羚羊最真实的状态,顾莹有自己的方式——“守株待羊”,让自己成为可可西里的一部分。每天清晨五点半,天还未亮,她便钻进隐蔽帐篷,赶在藏羚羊出谷觅食前做好准备;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待在帐篷里,直到夜幕降临才敢出来。“不能主动靠近,只能等它们信任地靠近。”

正是这样的不打扰和等待,顾莹拍下了许多可遇不可求的珍贵影像。有些画面,在可可西里已经几十年的工作人员都没见过。后来,她把大量影像无偿给予可可西里申遗项目使用,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这份荣誉里,藏着顾莹镜头下的深情。

此次平遥之行,顾莹依旧步履匆匆。从独自扛相机到带领团队拍电影,非专业出身的她坦言:“从摄影到导演,一直在学习,只想把最好的呈现出来。”这部凝聚她10年心血的纪录片,计划于明年暑期全国公映。​

三 

鲜有人知,顾莹的人生还有过“飞翔”的篇章。她曾是中国滑翔伞国家队队员,4次斩获全国女子冠军,更是首位创下中国女子滑翔伞百公里点对点越野纪录的人。“对蓝天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偶然看见滑翔伞掠过天际,她便认定这是“今生必做的事”,此后6年,在云端书写热爱。​

极限运动总有风险,6年里她多次摔伤,却始终保持着“要做就做到最好”的韧劲。直到2009年备战世界杯集训的最后一天意外降临,滑翔伞从7米高空失速坠落,她腰椎第二节骨折,险些瘫痪。医生叮嘱她一两年内不可再碰滑翔伞,那段停飞的日子,成了她人生的低谷。​

转折始于一次观鸟之旅。朋友邀请她一起拍摄珍稀鸟类黑脸琵鹭,当镜头捕捉到鸟儿展翅起飞的瞬间,她仿佛跟着鸟儿重新回到蓝天,“飞行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了”。从此,她带着相机踏上新的征途,足迹遍布七大洲,拍下1000多种鸟类,作品还被收录进世界权威鸟类全书《世界鸟类手册》。​

从滑翔伞运动员到鸟类摄影师、再到野生动物守护者,顾莹的每一次跨界,都源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责任的坚守。“在野外,我觉得我是自由的,充满希望的。”受极限运动影响,她把野生动物摄影也视作“极限挑战”——这份挑战,不仅是对抗恶劣环境,更是用真诚与责任传递生态理念。“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守护生灵,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从平遥出发,从摄影大展的高光到电影展的新程,顾莹用镜头串联起自然与人文,用行动诠释着热爱与坚守。而她与可可西里的故事、与生态保护的缘分,还将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种子、生根发芽。​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