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5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蝶变入画来

本报讯 (记者 武玲芳) “以前这条路边坡塌得厉害,种地拉粮得绕远路,下雨天更是不敢走。现在路宽了,骑上电动自行车十分钟就能到地头,心里踏实!”9月28日,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寿阳县西洛镇南东村村民安永成望着连片的玉米地,笑容里满是满足。

自“幸福寿阳”行动启动以来,西洛镇锚定群众“急难愁盼”,以8个民生项目为抓手,从打通出行堵点到解决用水难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夯实产业根基,让“便民、富民、暖民、安民”的民生温度浸润乡村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更是群众出行的“心头大事”。今年7月,西洛镇集中开工5个交通类民生项目,总投资93万元,一场“破堵点、通末梢”的交通提升行动在全镇拉开帷幕。

走进段廷村,曾经“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如今像一条银带穿梭在村落间。村民张巧珍牵着孙子的手,沿着新修的道路散步,脚步轻快。这个投资21万元的道路硬化项目,不仅改变了村庄的 “颜值”,更让村民的出行安全感大幅提升。

傍晚时分,王村贾坪小广场上满是嬉戏的孩子和聊天的老人,村民们坐在新修的石凳上,看着夕阳下的村庄,幸福感溢于言表:“以前这儿荒草丛生,现在能遛弯、能聊天,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

饮水安全与灌溉保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稳定。西洛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投资59万元实施3个水质提升项目,让“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也流进田间地头。

云烟村的百年蓄水池,曾因岁月侵蚀变得 “破旧不堪”。如今,新修缮的蓄水池,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还成为胭脂杏种植基地的“灌溉水源”,实现了“历史设施焕新,民生需求落地”的双赢。

城治村的南头水池,则经历了从“臭水沟”到“景观池”的蜕变。

纂木村的供水塔项目,更是让286户、715名村民告别了“抢水”的日子。“以前早晚高峰得抢着接水,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水,田地也能及时浇水,收成更有保障了!”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民生实事的落地,只是西洛镇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西洛镇,道路通畅了、饮水安全了、环境变美了、产业也更兴旺了。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接起田间地头,一座座修缮一新的水利设施润泽农田与村庄,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了贴近民心的“心路”。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