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报”海 春暖花开
记者 路丽华
半世纪藏报铸史,一笺书感恩传情,千行序文脉绵延。
吉尼斯集报大王苗世明先生集报55载开疆拓土,退休教师、夫人赵永芳挥笔著《必有邻》致敬知音,其子清华大学博士后苗雨润作序抒怀——这不是寻常家庭的日常,而是一场跨越半世纪、浸润着书香与初心的家庭文化守望,在时代长卷上写下动人的文化注脚。
2025年的时光刻度里,苗家的文化故事愈发厚重。70岁的苗世明走过55年集报生涯,将个人爱好淬炼成文化事业;夫人赵永芳的叙事散文集《必有邻》于金秋付梓,字里行间皆是文化守望的暖意;儿子苗雨润以博士后的视角作序,让这场家庭文化实践有了更深远的思想回响。循着纸墨书香,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全国文明家庭”丰盈的精神世界。
一门精进,厚积“妙”发。55年的集报生涯,让苗世明的集报事业从报纸收藏到文化创新再到服务社会层层递进。
苗世明15岁时因家贫辍学,凭着借阅报纸、抄写报纸、增长知识、追求学问步入业余集报生涯。50多年来,他不断丰富报纸收藏珍品和报纸收藏文化,逐步探索报纸收藏产业化路径,持续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他自己概括,主要做了服务社会的三件事——
打造品牌服务社会。持续丰富藏品,迄今共收藏6万多种、130万余份(册)报刊,时间覆盖明代万历、清代康熙、雍正以及近代以来的各个年代,地域覆盖全球近100个国家,精品覆盖清代光绪年间《国粹学报》、宣统年间《妇女时报》在内的5000余种创刊号珍品,材质覆盖纸质、金、银、丝绸、布、推光漆、瓷器等质地。收藏的报纸珍品《邸报》荣登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对史学大家吴晗著作《报刊史话》修订版的封面。面向社会办报馆,1998年5月,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邵华泽为即将对外开放的苗世明藏报馆题写馆名。6月29日,苗世明家庭藏报馆正式对外开放,7月1日,《人民日报》以“华北首家家庭藏报馆对外开放”为题进行了报道。另辟蹊径闯市场,2003年11月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走向市场的藏报馆,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报纸收藏产业化的成功探索。邵华泽先生为藏报馆再次题写馆名,《人民日报(海外版)》两次报道关注平遥藏报馆开馆。
主动展示服务社会。专题巡展。聚焦新中国60华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第10个中国记者节等重要节点,分别在北京、太原、晋中等地举办专题集报精品巡展百余场(次),受众百万余人(次)。主题宣讲。先后受邀在山西黄河新闻网、山西广播电台·山西综合广播、山西健康之声、晋中综合广播、晋中学院、左权中学等500多个单位、院校的社会大讲堂、学习大讲堂、道德讲堂和各种主题宣讲课堂就“爱好成就事业”进行主题宣讲,使青少年受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先后被选聘为全国优秀辅导员、晋中市委党史宣讲员、晋中市国防教育宣讲员、左权县百业百人宣讲团团长等。
创新思维服务社会。独创流动博物馆。2008年6月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编辑出版了《苗世明藏报馆画报》创刊号,赋予静态资源以活力,让暂不能亲临藏报馆者先睹为快。匠心设计异型报。创意设计并制作了中国折页报、巴掌报和中国第一份漆艺屏风报,为集报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别出心裁画传记。2019年6月,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支持出品《苗世明漫画传记》面世。该书仅用36幅漫画就完成了为他出生迄今立传的壮举。心怀感恩再出发。2025年8月,由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题写书名,苗世明藏报馆研究中心主任赵永芳撰写散文集《必有邻》出版,该书20多万字,以感恩之心,致敬68位有识之士对苗世明收藏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寻求社会各界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说苗世明是报海的守望者,夫人赵永芳便是这份坚守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这位退休的物理教师放下实验室仪器,以细腻笔触梳理68位社会贤达与藏报馆的故事,20多万字的《必有邻》由此成书。
“德不孤,必有邻”,赵永芳对书名的解读,道破了这个家庭的文化密码:报纸收藏是人格成长与文化传承的“修德”之路,藏报馆产业化发展是“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践行,而各界的支持正是“德必有邻”的生动印证。书中既有党政军界的关怀、新闻界的助力,也有艺术界的共鸣、国际友人的青睐,每则故事都是文化传承路上的温暖印记。
书中2篇序言,分别由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创会会长罗同松,以及苗家骄子、清华大学博士后苗雨润所作。对父亲的事业、母亲的心血之作,苗雨润在其所作“序”里这样评价:在这本出色的著作中,我看到了作者新颖的“三棱镜”写作手法、出色的史学思想、卓越的文字功底和精巧的构思布局。我更看到了一位具有美丽灵魂的报纸收藏家,正如思想家爱默生论述的灵魂:当它透过理智而呼吸,是为天才;当它透过意志呼吸,是为美德;当它透过感情而流动,是为热爱。
正如《必有邻》所表述的,以德行立身,以初心聚友。当苗世明对藏报事业的坚守与社会支持共振时,这场家庭文化守望早已超越血缘的边界,使文明的火种在社会各界的托举中更加明亮、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