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

第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下一篇2021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林牧业的“领头雁”张老太

杨美红 张彦丽

张老太(1907—1976),乳名太小,又名张占云,祖籍河北省赞皇县瓦窑村。张家几经迁移,才在被称为“三省五县十八村”的“难民窝”——山西省昔阳县刀把口村安居下来。抗战爆发后,张老太担任了村抗日自卫队队长,在太行区第一届和第二届群英会上,当选为“一等劳动英雄”。张老太发展林牧业的先进事迹名扬全中国,曾经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初露锋芒

1937年冬,八路军的一个连队驻扎在刀把口,唤醒了张老太的抗日民族意识。担任抗日自卫队队长的张老太带领自卫队员积极配合八路军,和驻在冀西却常到三教河一带与八路军搞摩擦的顽军进行斗争。这是张老太参加革命活动的开始。

1939年,刀把口发生罕见的旱灾。第二年春天,饥荒、疾病和日伪军的烧杀抢掠迫使刀把口群众纷纷外出逃难。在这天灾人祸面前,张老太挺身而出,劝阻了乡亲,并把他们组织起来,一面生产自救,一面进行对敌斗争。他们上山挖野菜,互相调剂口粮,种旱作物。同时,村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参加了民兵,扛起了土大刀、长矛、开山镢,站岗、放哨、探敌情、捣毁汽车路,就这样渡过了灾荒,打破了敌人的“维持”梦。这年冬季,他又领导了刀把口的减租减息运动。1941年,张老太经王善治和成平权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了三教河编村的农会主席,1943年又担任了该编村的党支部书记。一面抗日,一面生产,张老太一肩挑起了两副重担。

1943年春,张老太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和成喜、愣小等8个积极分子创办了互助组。在组内劳力、畜力、农具都全部互相调剂,大大解决了单干时缺这个少那个的困难。这一年全组所有的土地都及时种上了庄稼,还抽出劳力整修了8亩被洪水冲坏的土地及20余间被敌人烧毁的房屋,另外还开了一些荒地,恢复了原气,渡过了灾荒,初步显示出互助合作的优势。

大显身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亲眼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好处,在第二年春天,全村人都加入了互助组。后来,刀把口成了太行区组织起来的模范山庄。张老太被昔阳县评为劳动英雄,出席了在黎城县南委泉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会上又被评为太行区“一等劳动英雄”,受到了区党委和行署的奖励。

1945年昔阳解放后,通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推翻了压在穷苦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刀把口群众又担负起了支援解放战争的光荣任务。带头组织互助组的张老太不仅是一个生产能手,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好领导。他根据党的指示,对3个季节性的互助组进行了整顿,变成了常年互助组,带领和组织群众全面发展生产。他根据刀把口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山区群众要想富,全面发展林牧”的经营方针和“少开山坡多闸沟”的治理原则,为水土保持和发展林牧业打下了基础。那时,刀把口人们的家底都很薄,张老太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宁肯吃糠咽菜,数九寒天不穿棉裤,硬是一勺米一把谷,省出了30多斤口粮,买回一头母猪。经过全家人的精心喂养,第二年生了9头小猪。张老太根据刀把口水流多、草坡大的特点,看到了发展养殖业的前景。于是他卖了小猪换回2只母羊。从此,一边养母羊生小羊,一边养猪换羊,到1954年进社时,他的羊群已增加到260余只,为刀把口发展畜牧业打下了基础。

1946年,昔阳县政府授予张老太“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同年他出席了在长治举行的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被评为“第一等第三名劳动英雄”,得到了锦旗、奖章、耕牛等奖品。就在这一年,昔阳县公开了党的县、区委组织和少数党员,张老太是二区首先公开的两个党员之一。为了提前实现群英会上提出的“耕三余一”目标(耕种三年长余一年的口粮),张老太在全村提倡“家家养牲畜,户户都种树”。老少爷们人人踊跃参加,刀把口实现了“耕二余一”。到1950年,全村家家有余粮,户户有牲畜,共有羊700余只。这年12月,张老太出席了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评为“一等劳模”。

再接再厉

1951年9月30日是令张老太终生难忘的幸福日子。下午7时,这个曾经颠沛流离而不得温饱,被共产党解救了的庄稼汉受到毛主席的邀请,走进了怀仁堂,参加国庆两周年招待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他合影留念。毛主席还送给他3个信封,以便有要事可直接向毛主席反映。这些信封不仅装满了党给他的崇高荣誉,而且装满了毛主席对他的无限信任。这个在饥寒交迫中儿子夭折都不曾掉泪的硬汉子哽咽了,他在心里反复地念着: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由于张老太带领刀把口群众坚持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正确方针,为山区建设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1952年,在全省农业丰产代表大会上,张老太被评为“一等畜牧模范”,授予他的锦旗上写着“山沟变成畜牧场是山区人民富裕的道路”。省委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了刀把口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在省委的支持和鼓励下,刀把口前进的步伐更快了。1953年,刀把口全村除住家离村太远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农户以外,其余的28户都报名入了社,选举张老太为建山农业社的社长。

建社以后,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经营体制,有了更机动的劳力和更充足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从事建设。建社第一年,战胜了水灾和风灾,大破沙坡滩,把八九尺高的石坡修成了6亩多平坦的良田和1条路,当年每亩就收了2400斤红薯。又用3年多的时间,进行水土保持,把全村250余亩土地重新修整了一遍,使险坡变成了缓坡、缓坡变成了平地;在5个山头上开出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山渠;大小沟边和地旁都栽满了水土保持林。养马、养蚕、养蜂、养猪和养鸡等家庭副业也愈加兴旺发达起来。到1957年,在村子周围,有石头砌起的宽厚田堰,一层层地排列着180亩梯田和40亩坡地,通常年景可以产9万多斤粮食,还有其它杂粮瓜果蔬菜。山上有2万余亩草坡,放养着720只羊、26匹马、29头牛驴,每年可繁殖250多只羊羔和20多头骡驹,还能产出400多斤绒毛和1.8万余担优质肥料。周围的6座山上已有1500亩山林培育成功,2000多亩荒山种上树苗,封育了4000多亩自生林,共有成材林400多亩,幼林1500多亩,毛林1.6万多亩。在这些林地上盛产秋树、橡树、榆树、抱马树、白樟树等30多种林木。环村四周栽有核桃、花椒、苹果、桃、李、杏、柿、黑枣等果树1500余株,这些林木按照当时的成材情况和价格计算,约值30余万元。山林中有3万多株橡树,可以放养大量的山蚕;有6000多株桑树,可以养大量的家蚕;漫山遍野的鲜花,供集体和个人养蜂18箱;各种野草野菜供社员年养猪百余头。艰苦奋斗使刀把口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满坡、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地方。张老太和他领导的建山农业社连年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山西日报》曾以《户户家有万贯的刀把口》为题,介绍了张老太领导刀把口人民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事迹。1957年2月,张老太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又一次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实事求是

刀把口之所以能在50年代就走上富裕的道路,是和张老太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不开的。

1958年,亩产万斤、双万斤的“卫星”此起彼伏。刀把口虽然生产持续发展,农林牧副全面丰收,但相比之下,却“落后”了一大截。有人曾劝张老太赶上“潮流”,他说:“共产党讲的是实事求是,我多年坚持的就是这一条,评不上奖可以,哄骗共产党和政府,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我不干!”在张老太的坚持下,刀把口没有卖过头粮,也没有办食堂吃大锅饭。正因为浮夸风没刮进刀把口,3年暂时困难期,刀把口群众的情绪没有受影响,群众的生活水平依然有所提高。在1962年2月召开的全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张老太以《贯彻山区建设方针,刀把口农牧丰收》为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赞扬。张老太又一次被授予“特等奖”。

蒙冤受屈

十年浩劫时期,以艰苦创业闻名全县的刀把口的历史被完全歪曲了。1970年,张老太被扣上了“走资派”的帽子。随后,县委派出的工作组进驻了刀把口,宣布张老太的罪名。1971年冬,昔阳县委向全县发出了《关于张老太、孙成山犯“走资派”错误的通报》。同年12月23日,县革委政工组发出21号文件,宣布撤销张老太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张老太蒙受的不白之冤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熟悉他的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老首长也对给张老太的错误处分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一些老干部的过问下,原昔阳县委在1973年收回了《关于张老太、孙成山犯“走资派”错误的通报》,1975年在张老太病危时口头通知取消对他的“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0年4月2日,昔阳县委为张老太举行了平反昭雪大会。刀把口的历史恢复了本来面目,刀把口群众将永远铭记他们艰苦奋斗的带头人张老太。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