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1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风

——无言的教育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 刘丽丽

摘要:做了许多年老师,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朝夕相处,和一批又一批的家长真诚交流,慢慢发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了几年家长,越来越觉得,家风很重要!

关键词:家风 家风建设 家庭教育

做了许多年老师,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朝夕相处,和一批又一批的家长真诚交流,慢慢发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了几年家长,越来越觉得,家风很重要!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或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因此,我们要提高家长对家风建设及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家长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在这项工作中,两个小案例,让我感触很深。

一位经典浸润的妈妈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只有家长树立起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孩子才能在良好的家教氛围中成长为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观从哪里来?在一直被经典浸润的乔欣妈妈看来,正确的价值观一定从经典中来。

我们智慧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中,有关家风家训、教养子女的内容不胜枚举,都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睿智的光芒。诸如:《朱子治家格言》、诸葛亮的《诫子书》、《了凡四训》、《王阳明家训》……每一篇都是字字珠玑,谆谆教诲。

乔欣妈妈结合学校的相关课程,和孩子一起进行国学经典文化学习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每天早晨,她们都在亲子诵读声中,开启一天的新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些经典就像春风化雨,浸润着孩子的心灵,更规范着孩子的日常行为,指引着孩子的人生方向。

学习了《弟子规》,孩子懂得了就餐时要“长者先,幼者后”,在家中用餐盛饭时,第一碗肯定是先给长辈的;孩子们小时候难免会挑食,而读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长大,家长怎会有此烦恼?

学习《孝经》,孩子懂得了什么是孝道:首先要自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次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还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习《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让孩子养成了早睡早起,自己整理内务的好习惯。每天清晨,闹铃把她唤醒,自己叠好被子,收拾好房间,有条不紊……

这些谆谆教导,让孩子时时自我察觉,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我的“文学家”父母

说起家风,其实很惭愧,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家风到底应该怎样概括。但是我知道祖祖辈辈的勤劳朴实、真诚善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家的一代又一代。骨子里、血液里所有的优点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就连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喜欢文学也是源于家庭的影响。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不算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的言行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

父亲爱阅读,无论是什么书,从报纸、杂志到四大名著,从小学语文课本到我们高中毕业时流行互赠的外国文学作品《红与黑》《人性的弱点》,再到大学时我们课上共同认真研读的巴金老舍等等的文学作品,再到我们课下自行精读的《琼瑶精品选集》……父亲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在这个很多人都埋怨没有时间读书的年代,父亲每天读书的习惯却坚持得很好,记忆中,多少年来,一直如此。

母亲爱写字。不是书法,就是最普通的抄抄写写。看到哪里有句话很好,她便写下来,认真地写下来,不是书法的优美,而是字迹的工整。记忆里最深刻的便是妈妈还不会上网时,反复播放着我下载的歌曲,就为了记录下她喜欢的歌词……现如今,互联网时代,每每发现富有哲理的句子或言辞优美的语段,妈妈总会转发,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录的方式不再只是抄写了,但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父母不是文学家,但在我心里却是。受父母的影响,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时至今日,我依然汗颜,阅读依然不及父亲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坚持不懈。兴之所至,虽会废寝忘食,但过后需努力坚持才不会将其束之高阁。父亲,永远是我阅读的榜样。每每提笔写字便会想起妈妈写字的情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认认真真。

广泛阅读、经典积累、认真书写,我努力像父母一样,我的学生也在努力像我一样。

优秀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无关家庭经济状况,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是父母的德行修养。它潜在地在家庭中发挥着教育功效,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影响和决定孩子的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家风也可以成为国风,就让我们努力修好自己的家风,共同引领,让浩然之气在我华夏民族长存。

今年是晋中市教育局确定的“教育课题研究年”。为给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搭建沟通交流、互学共研的平台,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术型干部、专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探究型学生,推动全市教育向优质内涵提档升级,晋中市教育局与晋中日报社联合推出“教育理论探幽”栏目,欢迎全市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让教育的深层次变革从研究与探索开始。

文稿严禁抄袭剽窃和随意摘录拼凑,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字。投稿时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jzjyktyj@163.com

联系人:孙老师 联系电话:0354—3806665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