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中市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
晋中市委党校 李晶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实施市委“156”战略举措,围绕“六个三”重点任务,做实“六本账”,打好“五张牌”,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通过全面部署落实产业强市行动,迭代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奋力闯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板块提供强劲动力。
一、全面总结产业发展规律,深刻认清产业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晋中市委“156”战略举措,就是基于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全市上下从主观认识跟上客观变化,厘清逻辑,找准方向,闯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根据晋中产业发展规律,总结归纳发展趋势的三点特征:
一是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特征。从状态上看,产业形成链条化关联。从功能上看,产业形成园区式发展。从空间上看,产业向大平台聚集。由此形成了产业的规模聚集效应和协同融合效应。
二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特征。过去粗放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式,产业发展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未来产业呈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它不仅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还要具备高效能和高质量,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更加集约,生产方式更加高效,而且产出是高质量的、环境友好的产业。
三是产业呈现开放创新式的发展特征。传统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产出效率,从而使产业优化升级。
二、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晋中提出“产业强市,科技创新”战略部署,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从而加快构建培育具有晋中特色、优势、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是明确晋中优势产业的领域。主要包括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焦化、碳素、铸造、玻璃、食品、液压),两大赋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煤炭产业数字化),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条市级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优化空间承载布局。遵循“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原则,按照“一个产业布局在一个重点集聚地,一个属地发展一个重点产业”思路,纵向构筑“晋创谷平台、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三级承载体系,横向构筑“国家级农高区、省级开发区两大平台聚链成群,各镇特色发展”的三级承接体系,实现“错位协作、融合互补”的生产力新布局。
三、准确把握产业强市战略部署,理清五对关系工作逻辑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产业发展中的 “五种关系”。
一是关注产业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在产业基础布局下,创新促进研发的配套、人才的集聚,让更多科创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关注链主和链条的关系。链主企业引领晋中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链主推动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产生集聚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将科创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根据现有的产业链发展状况,找出发展规律和趋势,采取“一链一策”。根据“圈层”的发展优势,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链条,把资源向其倾斜,完善综合服务配套,打造适宜优势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四是关注引进和培育的关系。发展既需要招商引资的示范作用,又需要本土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既需要“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又需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培育和双融双创都需要双管齐下。
五是关注“产—人—城”的关系。产业聚人,以人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让晋中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同时搭建好科创平台,以此为牵引,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支撑。
当前,我们要认清晋中形势,持续推进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最终精准高效实现我们的工作总目标,即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300亿元,强化产业链、专业镇、产业园和开发区,实现“百千万”转型项目和建设“十百千”企业的“双矩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晋中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