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脉滋养的现代乡村治理样本
![]() |
西吾村一角。 柳瑜 摄 |
从太谷区胡村镇北阳村东行至上庄村,途中必经一个看似寻常却内藏锦绣的村庄——西吾村。这个坐落在象峪河南岸的古老村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考古人员曾在村南台地发现夹砂褐陶绳纹陶罐残片、泥质红陶篮纹陶片等史前遗存,这些沉默的陶片诉说着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故事。
步入西吾村中心,两座清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关帝庙与过街戏台。关帝庙坐西朝东,现存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南北10.2米,东西7米,虽仅71.4平方米,却浓缩了晋中地区精湛的建筑工艺: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单昂三踩斗拱,龙首、象首形耍头栩栩如生。这座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是信仰载体,更是忠义精神的物化象征。
与关帝庙遥相呼应的过街戏台更具特色。这座康熙四十七年(1708)创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的戏台,巧妙融合实用与艺术价值。坐西朝东,东西长9.55米,南北宽6.95米,占地面积83.6平方米。砖砌台基高1.3米,明间设通道供人穿行;上部戏楼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七檩无廊式构架,前后檐均施单昂三踩斗拱,龙首、象首形耍头。中设隔断,平梁施双面单昂三踩斗拱。可惜岁月侵蚀下,这座艺术瑰宝至2023年已墙体酥碱、屋面残破,令人扼腕。
幸运的是,2023年西吾村委在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关帝庙及戏台再次进行了修缮,关帝庙及戏台重焕生机,再次成为村民们文化生活的中心,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脉络,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吾村的活力不仅源于悠久历史,更体现在其惊人的经济适应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以“太谷西瓜”闻名遐迩,千亩瓜田年产280万斤,皮薄瓤甜的西瓜远销省内外。当西瓜产业式微,精明的西吾人又抓住玛钢产业崛起的机遇,纷纷办厂或外出经销,创造了可观财富。至今运输业与食品加工业仍在当地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更令人称奇的是,西吾人将自然馈赠转化为产业优势。得益于象峪河与卧龙岗的优质水源,村内三家酒坊虽规模不大,却以品质赢得口碑。酿酒技艺的传承发展,使“西吾美酒”成为继西瓜、玛钢之后的新名片。这种因势利导、多元发展的产业路径,展现了西吾人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能力。
富裕起来的西吾村并未止步于物质积累,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漫步村中,整洁的街道、和谐的院落、幸福的笑脸,构成一幅生态宜居、生活富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图景。村委荣誉墙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基层治理先进村(社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环境整治先进村”“省级平安社区(村)”等20余块奖牌熠熠生辉,见证着这个村庄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卓越探索。
西吾村的治理智慧集中体现在其独创的《村民公约》中。这份接地气的乡规民约将红白喜事、赡养老人、环境治理等七项内容纳入规范,既有道德引导又有必要惩戒。面对违规行为,村干部“软硬兼施”,既讲情理化心结,也依规处置树权威。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西吾村近年来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基层治理,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三治融合”新路子,2019年还被司法部和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此外,西吾村的经验做法还被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多次,是远近闻名的平安村、文明村、幸福村。2024年,西吾村 “三治融合”新探索,入选第二届“中国基层领导力典型案例”。这些成就背后,是村党支部多年如一日地办实事、解难题的务实作风。从古建保护到产业引导,从环境整治到文化建设,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面,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
西吾村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有效的乡村治理必须扎根乡土、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当古老的关帝精神遇上现代的法治观念,当家族公益传统转化为集体行动逻辑,这个村庄便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如今,西吾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外界目光——这里不仅有跨越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有醇厚甘冽的美酒飘香,更有一套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案。
从仰韶先民的陶罐到清代精美的戏台,从甜蜜的西瓜到坚硬的玛钢,从物质富裕到精神追求,西吾村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村庄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是让历史活在当下,让传统滋养创新,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在时代变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