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2025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雕晋中城市品质 绘就魅力宜居新篇

晋中市委党校 冀泓彤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于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近年来,晋中市坚持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联外、和内两个维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理想城市。

一、联外广开新局,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

畅通对外通道,深化要素协作,是提升城市能级、释放发展潜力的必由之路。联外广开新局,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要求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筋骨,以产业协同互补为纽带,以文化要素互通为血脉,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与周边城市的“硬联通”与“软对接”,构建要素互通、利益交融的发展共同体。

(一)以建为脉、彰显独特的“晋中魅力”

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常书铭“要以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打好‘城市牌’”,把晋中打造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布局一体化。随着太原、晋中两地人员、物资、资金高效流动,产业发展更加紧密。通过共建农业基地,全面承接省城农业产业转移和主要农产品供应;通过共筑产业链条,发展临空经济,全力推进吉利等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扩展,形成太原经济圈具有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共建飞地经济,以晋中寿阳县与太原迎泽区合力打造的平头融合发展区为范例,建设太原“卫星城”,全力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基础设施一体化。近年来,太原、晋中两市持续提升道路互通水平。晋中和太原之间构建15分钟交通圈,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由“通”向“融”迈进。太原地铁1号、3号和4号线南延、太原至太谷轻轨、太原至平遥轻轨等项目已列入规划。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晋中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文为魂、厚植深沉的“晋中底蕴”

晋中市坐拥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璀璨文化瑰宝,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是晋商故里和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晋中市以文旅融合为翼,吸引八方来客,借文化之力提升城市知名度与软实力,让古韵与现代交相辉映。

2024年8月,晋中市重磅打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激活晋中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自《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我市取景地双林寺、镇国寺的游客量增长5倍以上;《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左权歌舞剧《烽火家书》,张壁古堡数字文旅体验项目《沉睡的古堡》等等,晋中文旅市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书写了文旅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二、和内凝心聚力,精绣美丽宜居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和内凝心聚力,以匠心雕琢城市肌理,以“绣花功夫”提升治理效能,聚焦环境优化与民生福祉,精绣美丽宜居新图景。

(一)以人为本、传递温暖的“晋中温度”

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具质感、让晋中这座城市更有温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旧貌换新颜;养老配套更加充分,改造升级了300余个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成为了打造“银发经济”的城市辐射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太原师范学院陶行知实验学校、晋中学院实验学校正式启用;健康晋中增速提质,山大二院南院开诊,我市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今年晋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16项民生大礼包,每一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二)以绿为韵、塑造靓丽的“晋中形象”

打造四季有绿、处处见景的“生态之城”,晋中市城区利用裸露地、闲置地等,相继打造200余个“口袋公园”;打造底蕴深厚、唤醒乡愁的“人文之城”,晋中市将红色文化、时尚元素融入街区打造和街景设计,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合理布局几十个城市书吧,全年无休免费对外开放,极大丰富了周边居民的阅读与学习生活;打造干净整洁、安静有序的“清新之城”,消除“泥泞路”“断头路”“烦心路”,通过规范临街挤占资源、在各主干道实施降侧石工程等方式,新增3万余个停车位,并督促20余家单位错时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停车场、公厕,让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资源。从晋中市大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做的努力上,可以看出晋中对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居住体验所展现的诚意。

新经济时代,“新地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逻辑。即:“城—人—产”,以城引人、以人促产、产城融合、美好共生,不断赋能前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晋中市也正在遵循这个逻辑,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奋力标定时代发展高度,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之城,让晋中城市更加有品、发展更加有质、民众更加有感,助力城市能级跃升,焕新城市前景!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