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9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耕文化传承创新 持续打好“文旅牌”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吕 霞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晋中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旅游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249.41万人次,同比增长61.07%;累计经营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52.51%,均创历史新高……“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的成功塑造,叠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块“国字号”招牌的加持,生动彰显出晋中文旅市场的澎湃活力与无限潜能,全市文旅业占GDP比重由2023年的5.1%升至去年6%左右。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旅融合的根基所在,失去文化内核的旅游,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让千年瑰宝焕发新生,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引发全民追捧,无数案例印证:唯有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深度融合,才能让文旅产品既葆有历史厚重感,又兼具当代吸引力。

深耕文化传承创新,需从三个维度精准发力。其一,要深挖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无论是非遗技艺、传统民俗,还是历史遗迹、名人典故,都需要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让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价值紧密衔接。如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貌,又引入新业态,让评弹艺术与咖啡香和谐共生,成为“老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典范。其二,要推动文化表达形式创新。借助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穿越”至莫高窟洞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突破性进展。其三,要构建文化IP产业链。从单个文化符号到系列产品开发,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形成“IP创作—产品转化—市场变现”的完整链条,让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

晋中市紧扣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锚定市委“156”战略举措,着力打好“文旅牌”,擦亮“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大力推进“文旅+”,文化为核,“融合”为本,“怡然”为魂,推动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碰撞交融,引领游客从传统观光到沉浸体验的转变,通过深耕文化传承创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在晋商文化活化利用上,平遥古城推进“票号活化计划”,以数字化手段还原日昇昌票号的汇兑流程,开发“票号掌柜体验官”互动项目;乔家大院依托“规矩文化”,启动《乔家商规》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家风家训研学课程,打造“晋商家风传承”教育品牌,未来将建成全国晋商文化研学示范基地;王家大院凭借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三雕艺术,推出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参与工艺品制作;左权县深度挖掘太行精神与红色文化,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周边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园”,通过VR技术重现百团大战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太谷区依托形意拳、龟龄集等非遗资源,规划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开展“非遗工坊+研学+体验”一体化运营;和顺县持续放大“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品牌效应,以每年举办的“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为载体,推出传统婚俗体验、非遗手作市集等特色活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晋中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从观景到入戏、从打卡到驻留、从规划到创新深耕文化传承创新,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消费为动力,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带走的纪念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热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文化传承不流于形式,让创新不脱离根本,让文旅产品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特色“文旅牌”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省文旅产业发展贡献晋中力量。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