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
晋中市委党校 耿剑利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群众对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一根本路径,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一、提升引领效力,推动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是社区治理的 “根” 与 “魂”。要发挥党强大的组织网络与政治整合能力,使党建深度持续嵌入社区治理。
一是筑牢民意联结纽带,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社区党组织要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常态化开展 “开放日”“议事会” 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 “走出去” 听民意、“请进来” 议民事。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党组织服务目标,实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精准化服务。
二是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增强协同治理效能。 社区党组织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社区、驻区单位、行业及新兴领域党建资源,以群众需求为服务导向,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有序推动“项目—需求”的精准对接,将各类资源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举措。
三是建强小区党支部堡垒,激活基层治理红色细胞。 全面推进小区党支部建设,推动小区党支部与物业、业委会 “事务联议、矛盾共解、服务联办”。落实党员 “双报到” 制度,引导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亮身份、领岗位,在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中发挥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二、凝聚多元合力,筑牢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础
社区治理不是 “独角戏”,需要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是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厚植治理文化根基。 社区党组织要以主流价值为引领,将社区文化、社区公约、社区精神融入治理实践,通过开展 “邻里节”“文化沙龙” 等特色活动,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围绕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绿化、公共空间改造等志愿行动,推动社区从 “居住单元” 向 “情感共同体”“生活共同体” 转变。
二是完善民主协商机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社区党组织要搭建规范化的协商平台,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民主协商会、党员议事会、党建联席会等制度,制定年度公共事务议题清单,按照 “大事大议、小事小议” 原则,组织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商。通过明确协商程序、规范成果转化,确保小区环境整治、停车管理等群众关心的问题 “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三、建设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必须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数字化手段与治理需求深度融合,实现治理效能迭代升级。
一是运用智慧治理平台,打通服务群众 “快速通道”。 依托 “1+N” 指挥调度平台等智慧化载体,推动政府部门、社区、群众数据互联互通,打破 “数据孤岛” 和 “部门壁垒”。通过建立 “群众诉求一键上报、系统自动派单、办结实时反馈” 的闭环机制,实现民生小事有诉必应。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预判群众潜在需求,推动服务从 “事后响应” 向 “前置服务” 转变,让治理更具前瞻性。
二是优化社区数字服务,推动治理更接地气。 通过社区数字平台,完善居民需求采集、分析功能,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通过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线上投票、政策评议等治理环节,让技术成为凝聚共识、扩大参与的纽带,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党建引领是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才能破解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让社区更有温度、治理更有效能。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智慧赋能,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社区,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