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光影作序 古城新章
—— 202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综述
本报记者 王志敏
当全球摄影师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千年古城,平遥的秋天便超越了季节的意义,成为艺术与城市共生的盛大节日。
金秋九月,以“突破界限·智见未来”为主题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不仅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遗产如何焕发时代活力的深度实践。
本届大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古城本身从艺术的“容器”升华为艺术的“本体”,以快门声续写光影故事,用取景框联通世界艺术,让古城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城为展场
让千年肌理成为艺术本身
本届大展汇聚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余名摄影师,展出作品逾2万幅。117所国内外院校作品,133部短视频影像以及百余本摄影画册与手工书,共同呈现多维影像的无限可能,彰显出当代摄影的开放姿态与创作活力。
“25年,从平遥走出的摄影师非常多,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大展中还设立了新人奖,包括‘青年推广计划’,意在发现一些青年摄影师,帮助他们共同走向影像未来的前行之路。现在,平遥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摄影人交流技艺的重要平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回顾25年的办展之路,认为包容的办展理念以及与时代同频的布展思维让大展活力不减,愈加年轻。
平遥已不再仅仅是作品的背景板,其自身的空间、历史与文脉,已然成为展览最核心、最动人的组成部分。大展成功地将整座古城转化为一个无边界、沉浸式的超级展场。
行走在展区,记者看到在原柴油机厂和棉织厂,这两处曾经见证工业时代辉煌的遗址,如今被改造成了极具艺术感的展览空间。巨大的厂房结构、斑驳的墙面、高耸的烟囱,与精致装裱的摄影作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工业的粗犷与艺术的细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每一位参观者在踏入展场时,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
在武庙展区,耸峻的古刹、斑驳的砖墙、精致的窗棂阁栏,以其特有的历史肌理,为摄影作品烘托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当千年文脉和现代摄影交织碰撞,古城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定格、被珍藏。
今年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全面开启市场化运行的第一年,为推动大展高质量发展,引入全新策展模式与运营机制,在展品遴选环节坚持学术性与创新性并重,同步举办多场AI影像技术论坛与跨界对话活动,为探索影像艺术的未来边界注入新思考。
大展也完成了从“在城中看展”到“在展中游城”的升华,平遥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成为了艺术表达的活跃元素。
展为引擎
一场艺术盛事驱动的全域焕新
如果说“城为展场”体现了大展的深度,那么“展为引擎”则彰显了其广度。摄影大展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引擎,开启了平遥在经济、人才等层面的全面升级,真正实现了“一个展激活一座城”。
这场摄影界的盛会,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更吸引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为古城催生了消费新热潮。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对于促进平遥古城文旅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客人都是白天看完展览,傍晚就直接来预约旅拍。这几天,我们店里所有摄影师的时间表都是满的。”古城内某旅拍工作室负责人表示。
青年汇聚,为古城注入面向未来的基因。院校展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展举办25年来,始终聚焦青年摄影人才培养,推出“青年推广计划”,通过实践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发掘并培养优秀青年摄影人,让他们逐步参与到大展策展工作中,实现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成长蜕变。这群青年创作者的到来与停留,正在悄然改变古城的文化生态,为大展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关键人才。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作为辐射全球的国际性摄影交流平台,其影响力越来越深远。今年10月,平遥将与德国博特罗普市达成“双城展览”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开拓跨越国界的展览空间。
古城以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展览的独特高度;展览则以创新的文化能量,反哺古城的当代活力。展览终会落幕,但光影早已融入古城的脉搏,一段更为自信、开放和年轻的新篇章,正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