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绿色发展航向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晋中市委党校 杨清露
2025年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对如何推动产业升级指明方向: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晋中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业迭代、生态治理与制度创新的血脉,在煤焦产业清洁化改造与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崛起的碰撞中,持续探索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协同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产业破浪:绿色变革锻造新质生产力
从高新技术研发到传统产业升级,从新兴产业崛起至特色产业深耕,晋中市奏响高质量发展与全方位转型的奋进之音。
在能源产业清洁化改造方面,聚焦煤炭绿色开采与焦化升级双轨推进。大力推进智能矿山建设与煤焦化产业转型,智能矿山应用5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通过井下无人开采等技术,降低成本与能耗,提升安全高效性,2025年上半年煤炭产量达6253.1万吨(同比增15.8%),但单位能耗持续优化。焦化产业通过规模化整合与技术升级,如灵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811万吨产能集群,延伸LNG、液氨、氢能等高附加产业链;同步推广干熄焦与余热发电技术,茂盛等企业余热发电12亿千瓦时,介休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7.07亿元实施37个环保项目,实现焦化尾气资源化利用。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晋中市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绿色能源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晋创谷·晋中”平台聚焦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现代农业三大领域,集聚43家初创企业和27个科创团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点绿成金:生态价值转化激活富民动能
晋中市立足太行山脉生态屏障的生态禀赋,打破“护绿”与“富民”的二元对立,积极探索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
2024年,左权县成功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依托清漳河湿地、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等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山水+写生”融合产业链,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带动乡村艺术与研学经济发展。和顺县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开展系统性生态评估与申报服务,并创新实施矿山修复“工程防护+生态绿化+文化赋能”模式,将废弃矿区转化为“诗与景”生态公园,同步提升环境质量与文旅价值。在生态权益市场化方面,晋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发放林权类不动产证,盘活林地资源;2024年全市林草总产值达76亿元,林农人均增收810元。
三、制度护航:政策创新筑牢长效根基
晋中市积极响应国家 “双碳” 战略,立足实际,以前瞻性的思维和果敢的行动力,密集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引领性的政策举措。
2024 年,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 “十四五” 末,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9%、发电量占比达到 30%,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此实施方案为能源结构调整绘制清晰路线图。晋中市还在政策创新上不断探索新路径,在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方面,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分行积极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还专门设立2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用于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晋中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晋中市以产业绿色变革为根基、生态价值转化为突破、制度创新为保障,三轨协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晋中市的绿色发展实践,不仅让汾河清水畅流、新能源产业蓬勃生长,更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