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5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页间的三重对话

——编辑如何读懂作者与作者笔下的故事人物

《跟着祁韵士到伊犁》封面

三晋出版社 王甜

作为一名有着十二年从业经验的编辑,我经手过无数选题,《跟着祁韵士到伊犁》这本书的编辑过程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既要与作者赵世芳反复磨合创作思路和叙事语言,又要透过古籍残卷与两百多年前的祁韵士“隔空对话”,更要在字里行间读懂这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

相遇 当选题灵感照进历史尘埃

真正接触祁韵士,远早于这本书。2013年,在我们社的山西大型历史文献集成《山西文华》筹备会上,当听到专家提及祁寯藻的父亲“清代西北史地学奠基人祁韵士的全集必须收进来”时,我很惊诧,内心活动是这样的:祁韵士竟然是祁寯藻的父亲!著名的清代西北史地学家!奠基人!我的天!我竟然今天才知道!相信许多读者和我一样,只识祁寯藻,不知祁韵士。后来在查阅资料后发现,祁韵士可真厉害,他的学术著作一部比一部重要。作为刚入行的小编辑,我的内心是无比震撼的,我们山西居然还有这么牛的人,不仅自己牛,儿子们也是个顶个的优秀,真是印证了那句“虎父无犬子”。这样一位绽放学术光芒的人物,作为以整理出版文献和地方历史文化为己任的出版社,社里要给这样一位“大牛”出版“全集”,那我们可是举双手赞成的,那时候作为一名新入行的编辑,完全没意识到,十年后我也会和这位“大人物”产生交集。

也是在这一年,我认识了本书的作者赵世芳,刚进社的新编辑都蠢蠢欲动,想要策划图书,但是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儿,那会儿有个很火的书——《跟着课本去旅游》。学历史、学文献的都知道,山西的古志是很丰富的,那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做一套“跟着古志游山西”系列的图书来讲山西故事、宣传山西。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时任社长张继红说了之后,社长笑着跟我说:“咱们社就出过一本《跟着古志游和顺》,你可以找来看看,但是要每个地市出一本,难度不小,研究史志的学者很多,但是要符合读者阅读要求的作者并不好找。”这次交流,虽然没有让这个选题落地,但是却让我通过阅读认识了赵世芳,也为我们后来的相识和合作埋下了伏笔。

正式和作者认识是在2022年晋中市史志办的同仁们策划出版《跟着方志品晋中》的筹备会上,我作为责任编辑参与其中。从晋中市史志研究室庞建明主任、曹成斌副院长以及赵保平老师那里得知,这本书里好多选中的文章,都是作者赵世芳无偿贡献的,如果能为宣传晋中市的文化历史尽绵薄之力,他乐意之至。之后再一次通过赵世芳的系列文章认识并且逐渐熟悉了他。那时候作者的文章引经据典,还是有点晦涩的,但是在书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位很好交流的作者,对于编辑的意见也总是悉心倾听,没有丝毫不耐烦。也是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和之后的接触中,得知他写了许多关于晋中历史以及先贤人物的文章,于是萌生了让他攒一个“何以晋中”或者以某个有冲突感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的书稿,看见的人不只是我,商务印书馆的同仁也注意到了,正当我遗憾与《何以晋中》,也就是现在的《品读晋中》失之交臂时,作者打来电话说,他在读我们社整理的《祁韵士集》,发现祁韵士这个人真是了不起。就这样,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筹备正式开始。我和作者达成共识:这本书要成为当代读者与历史人物对话的窗口。如何让祁韵士从故纸堆中“活”过来?我们就以宝泉局蒙冤作为开篇,用戏剧性事件抓住读者。

磨合 编辑与作者的思维碰撞

雕琢:让古籍文字“说人话”。在编辑《跟着方志品晋中》时,我发现作者赵世芳的文字保留了大量文言文原文,虽然学术性十足,但读起来晦涩难懂。虽然也有白话解读,但是解读时依然保留了一些古白话的表述方式,对于读者来说,这两者都是“灾难”。于是,我跟作者沟通时,就提出了建议。作者很认可这一点,他说:“我确实太执着于还原史料,忽略了阅读体验。”此后我们建立了“翻译—共情—升华”的写作模式:先将古籍翻译成白话,再加入符合人物心境的细节描写,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呼应。

情感共鸣:寻找人物的精神密码。在刻画祁韵士的内心世界时,我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一个被贬官员,为何能在绝境中保持学术热情?作者最初偏向“儒家士大夫的使命感”,我却觉得这个解释太过笼统。“如果单纯是使命感,很多人在流放途中早就放弃了。祁韵士一定有更具体的精神支撑。”作者多次反复阅读《万里行程记》,寻找蛛丝马迹。终于,他在一段不起眼的记载中发现了线索:祁韵士提到“每见山川形胜,恍若与古人对谈”。这句话成了打开他精神世界的钥匙。后来在进入出版环节时,我在工作纪要里写下:当祁韵士在伊犁河畔展开地图,寒风卷起羊皮纸上的墨迹,他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戴罪之身,而是与张骞、班超、常惠并肩的探索者。这片陌生的土地,正等待他用笔墨赋予新的生命。我认为只有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使命融合的解读,才能让祁韵士的形象跳出传统“忠臣蒙冤”的叙事框架。

对话 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人格从史料考据到重建。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需要将书稿中的引文一一核对,我在反复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我和作者仿佛都在不同的时间与祁韵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中对沿途驿站的精确记录,对少数民族风俗的细致观察,都展现出惊人的学术素养。但最触动我的,是他在日记中偶尔流露的脆弱:“夜不能寐,思及家中高堂,涕泗横流。”这些矛盾的细节让我意识到,祁韵士不是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既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学术偶像,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他既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也有面对命运打击时的痛苦迷茫。

学术困境中的精神对话。在反复研读祁韵士的学术贡献时,我常常被他超前的研究方法所震撼。他在伊犁期间,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考据相结合的方式,纠正了前人对西北地理的诸多错误认知。这让我联想到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田野调查法,不禁感叹:原来两百多年前的学者,已经走在了学术前沿。在后来的交流中,作者多次跟我说:“祁韵士的研究方法,为后世边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我也开玩笑说:“要是我们可以对比现代卫星测绘技术与祁韵士手绘地图的异同,读者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学术传承的力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祁韵士的学术价值,也让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 随着编辑工作的深入,我逐渐读懂了祁韵士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精神的当代意义。他在绝境中坚守学术理想的态度,恰似当代人面对职场压力时需要的韧性;他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也能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能在自己的领域,像祁韵士一样,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不平凡的事业?

选题的设计让书籍不再局限于历史叙事,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当我在审稿时,总是有一种“祁韵士用脚步丈量边疆,我们用行动书写时代”的感悟,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我们不仅是在编辑一本书,更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让两百多年前的精神火炬,照亮当代人的心灵。

沉淀 编辑的终极使命

历时一年半,这本书终于在今年4月(2025年4月)付梓。看着装帧精美的样书,我想起在不久前,还在和作者因为一个标点符号在电话里争论半小时的场景,想起逐字逐句批注祁韵士手稿的深夜,这些记忆都化作书页间跳动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读懂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读懂了祁韵士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作为编辑,我们的工作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是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而最终与读者的对话,则是这场接力赛的终极目标。当我接到读到此书的朋友打来电话感慨“原来历史人物离我们这么近”时,我知道,我们成功搭建起了这座对话的桥梁。

如今,每当翻开这本书,我依然能感受到纸页间流动的三重对话:作者的学术热忱、祁韵士的坚韧灵魂,以及编辑试图让历史“活”过来的初心。这或许就是出版的魅力——在文字的交织中,让不同时代的思想产生共鸣,让人类文明的火种永远传递。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