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传递时代强音 汇聚共进合力
上一篇2025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曲末:

宣讲逐梦 文化焕新助振兴

曲末

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拐儿镇老井村,石屋错落、老井静默,一首悠扬的“开花调”山歌从远处传来。唱歌的人不是村民,而是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成员、山西省统计局选调生曲末。她站在石碾旁,用带着乡音的土话,讲述这片土地深藏的文化故事。

不讲“大道理” 只讲“身边话”

“咱这山沟里的调调,可是国家认的宝贝哩!”一位大爷动情地说。那一刻,曲末更加坚定:宣讲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输知识,而是要俯下身来,用乡亲们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唤醒他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自信。

她讲述“开花调”如何成为“中国民间音乐活化石”,甚至把宣讲台搬到老井边、石碾旁。她说:“文化不是藏在书里的符号,而是活在百姓口中的歌、手中的艺、心里的根。”

将“土手艺”打造成“金饭碗”

曲末并不止步于“讲”,她尝试着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她帮助村里恢复传统布艺虎头鞋制作,借助宣讲团搭建的线上平台,让产品“出山进城”,订单纷至沓来;推动老井村融入县级研学路线,让沉默的石墙、老井成为“网红打卡点”;她协助策划“石碾边的丰收节”,让游客体验打场晒秋,传统农事焕发新趣。

“文化能当饭吃吗?”曾经有村民这样问。如今,老井村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发展资源。当虎头鞋变成“致富鞋”、老井成为“流量井”,乡亲们对文化的珍视,自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做“播火者”也做“架桥人”

作为宣讲员,曲末始终坚信:“脚下不沾泥,宣讲不走心。”与此同时,她也思考着如何让古老文化对接时代脉搏。她组织年轻人用手机拍短视频,让村庄在数字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左权县统计局支持下尝试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鼓励返乡青年直播卖小米,让家乡味道传得更远。

“你们这儿的文化真有味道!”一位游客的感慨,让她更加坚定:宣讲员要做的是“播火”,也是“架桥”——让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与当代生活共振。

曲末的宣讲足迹早已走出老井村。她走过多个乡镇,走进学校、社区、田间地头,用一次次真诚的讲述,点燃更多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她说:“每一个村庄都有独特的文化密码,唤醒它,就是唤醒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她看来,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标本”,而是深扎泥土的“根脉”。只有根深,树才能茂;只有文化兴,乡村才能旺。

“我要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文化回归生活、回归人民。”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宣讲员的全新模样:褪去“传声筒”的单一标签,以文化播种人的热忱、乡村架桥者的担当,诠释着宣讲工作的新内涵。

文化自信,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曲末这样,一次次俯身、一句句乡音、一个个故事,慢慢浇灌出的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力量。

本版统筹: 史俊杰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