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传党音 青春筑同心
![]() |
赵燚 |
在和顺县平松乡小南会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年轻身影——她是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赵燚,一名“00后”到村工作大学生。
用“土话”讲“新理”,把政策揉进家常话
作为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的一员,赵燚最鲜明的特质,就是能将“高大上”的理论政策“翻译”成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土语。她深知,对于小南会村的乡亲们,文件上的字句远不如身边的例子和实在的道理有吸引力。
宣讲医保新政,面对老人们关于“个人账户”“统筹报销”的迷茫,她不用专业术语,而是举着村里灶台的大锅打比方:“咱这就好比一大家子搭伙吃饭,以前各顾各的小灶,现在是把面、菜倒进一口大锅,谁病了、胃口差就从这个共有的锅里多舀两勺肉,大家帮衬着,日子更踏实!”一口地道的方言,一个贴切的比喻,瞬间消解了距离感。
以“脚板”补“短板”,把讲堂搬到田垄上
赵燚的宣讲,从不追求场面宏大。她的特色是“移动”和“浸润”。她坚信,最好的课堂在田间地头,最真的情况在农家炕头。作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她发挥年轻人驻村的优势,村民抱怨手机缴费不方便,她来讲“数字乡村”时,就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在村广场上现场开起“教学班”,一步步教老人们如何线上缴费、和外地子女视频通话。她把冰冷的“智能化”变成了有温度的“手把手”,宣讲的同时更解决了实际困难。
借“云端”连“心端”,让老村触网焕发新生机
赵燚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年轻大学生眼界宽、脑子活的优势,为宣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是她区别于其他宣讲员的鲜明特色。她不仅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新观念的播种机。她宣讲“文旅融合”,就用无人机拍下小南会村的农家小院、亲子乐园,制作成精美的短视频,在朋友圈和视频号发布,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她鼓励村里的婶子、嫂子们,把做鞋垫、剪窗花的传统手艺拍成小视频,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宣讲里说的“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就是手机里一个个订单,就是村里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褪“书生气”沾“泥土气”,在沃土中淬炼成长
这段“到村工作”的经历,对赵燚而言,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宣讲”。她向乡亲们宣讲着新政策、新思想,乡亲们更向她“宣讲”着最朴素的智慧和最厚重的乡情。
她从最初那个讲政策还会脸红、遇到胡搅蛮缠的人就语塞的大学生,蜕变成了一个能盘腿上炕、下地干活、掰扯清楚家长里短的“小南会闺女”。她的宣讲,也因此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从容;少了些许书卷气,增添了沉甸甸的泥土香。
她用自己的青春蜕变,诠释了“同心圆”最生动的内涵——那不是简单的政策传达,而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青春与乡土的热情相拥,最终凝聚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在这片沃土上,她不仅是一名宣讲员,更是一个被乡村滋养并反哺乡村的新时代青年。
本版统筹: 史俊杰